吴梅
【摘 要】本文重点探讨了幼儿园大班幼儿麦秆画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提出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麦秆画的创作兴趣和热情应把握五个原则。在对幼儿进行麦秆画的教学活动中,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麦秆画;初探
麦秆画始于隋唐时代。它取材于田野之间随处可见的小麦秆,具有绿色环保、装钸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独有的艺术特性。因其出色的工艺价值和表现技巧,文化部将其正式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对幼儿进行麦秆画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操作协调能力,同时幼儿的耐心细致、有序的习惯都会得到锻炼与培养,也让幼儿学会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挖掘身边可以再利用的物资,改造和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具体的麦秆画教学,引导幼儿去感受、领悟和表现它的无限魅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和热情,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认为在麦秆画教学中应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幼儿身上潜在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1.在大自然、生活中体验、感受
在幼儿的眼中,大千世界是非常丰富精彩的。在认识周围环境和体验环境的变化中,幼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生活中的各种物体都可以用麦秆画来表现和装饰。如制作花瓶前,带着孩子去参观花店,引导幼儿观察瓶的特征、形状和花纹等。幼儿作画之前的观察积累了很多的感性经验,这样就能使他们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幼儿天生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本能,大自然是其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经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亲近大自然。如带领孩子去草地上看看花朵的开放和凋零、观察四季的变化等;带领幼儿走向社会,参观农贸市场等,逐渐地幼儿养成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事物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有了切实的感受和体验。走进自然,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感受到大自然是人们生活创作的源泉。
2.欣赏作品、感受独特魅力
麦秆画是通过对麦秆的加工,制作出富有美感的物品的过程。欣赏作品可以使幼儿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良好的情感体验教育可以转化为幼儿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所以在每次活动前,教师出示的范例或作品一定要能激发孩子制作的兴趣。如:教师制作黄河水车、眼镜、乌龟、手链等生动有趣的作品,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兴趣中产生创作的欲望,幼儿在接下来的制作过程中也非常的活跃。以欣赏和比较的形式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让幼儿从中领悟到美好的东西是可以互相借鉴,可以灵活运用的;美是相通的、没有界限的。
3.让环境创设与幼儿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幼儿的作品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意义重大,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充分的展示给别人,并引导幼儿个性化的表达。而教师对于幼儿作品的重视、积累的行为,也正是对幼儿能力的肯定。教师将幼儿制作的麦秆手链、眼镜等作为玩具使用、其它的麦秆画作为艺术品装点幼儿园室内外环境,成为幼儿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在三八、五一、中秋、教师节等节日,将幼儿制作的麦秆画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亲人等。使幼儿的努力与创造,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幼儿在参与收集、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教师收集、处理材料的方法,形成了粗浅经验,也感受到了自然材料的无穷魅力,以及变废为宝的惊奇,最重要的是在逐渐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
二、经验性原则
在麦秆画的制作活动中,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以废旧材料为主体,整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多角度多感官去观察、发现、讨论、思考,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麦秆画作品。
(1)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尝试麦秆画的多种创作活动,把麦秆、麦草、玉米皮等材料引入进来,使材料更加丰富,扩大了幼儿想象的空间,更好的发挥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作力。
(2)将麦秆画的制作,渗透在各个领域不同的活动中进行。如:科学领域中的“数的认识”需要制作数字点卡,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制作。只要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设计合理,就能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为幼儿创造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3)选择与幼儿已有经验有一定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认识和感受。如:在制作《山里人家》时,我们在用麦秆拼好山、房屋、树木等,再用小块泡沫切割成小屋,用绿纸剪成草地,也可以让幼儿用笔添画,这样既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而且增强了画面的质感。
三、合做性原则
创设团结的学习气氛,使幼儿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发扬合作精神、提高交往的能力。在活动中幼儿分工协作,如:让幼儿共同合作制作一幅画。有的幼儿剪,有的在正面涂上胶,粘贴到材料的反面,有的用镊子将麦秆夹到底板上粘好。在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对幼儿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指导外,还可以用提问、暗示、创设情景等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粘贴和制作,让他们在创作富有创造性的作品过程中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是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幼儿表象的积累还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式来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二是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在麦秆画的制作活动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三是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幼儿对于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的途径来获得。四是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增加绘画的内容,可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五、创造性原则
为幼儿搭建一个广阔的创意空间,让他们在宽松、自主的创意活动氛围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创造地表现美。鼓励创新,增强幼儿自信。我们允许幼儿有自主选择自己偏爱的表现方法的机会,鼓励幼儿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让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比如我们给每位幼儿提供了一张房子的图案用麦秆来装饰,活动中,孩子们大胆创作出新颖奇特的艺术作品,发展想象与创造。
麦秆画是我们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根普通的麦杆经过幼儿拣选、刮平、绘制图案、粘贴等工序就变成了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动物、诗意的风景等“艺术”作品。我们要用睿智的眼光与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作,和孩子们一起领略它的无限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