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芳
摘 要:合作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基本载体,为组内成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沟通以及协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场所,能够在小组成员统一的学习目标指引之下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以实际教学工作经验为基础,通过相关对策与建议提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学习积极性
合作学习从概念上是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分工,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帮助彼此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学习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更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服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互动机制,学生的语言表达、交际等拓展性能力也能得到锻炼。而合作学习作用的有效发挥,还需要相关教学措施的实施。
一、注重合作学习的效用,不是为用而用
为了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伪合作”,为用而用,有名无实,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一定要通过相关对策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用。首先,在小组分配时要注重协调搭配,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奠定基础。如将课堂表现积极的同学与害羞胆小的同学分配到同一组,便可以起到激励带动作用,有利于整体课堂气氛的调节。情境教学法作为分组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通过给学生不同人物角色的分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苏教版课文二年级《沉香救母》一文为例,可以通过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与表演完成对课文的教学。相较于混乱的没有效率的讨论,教师要通过教材相关问题的提出为学生的交流进行引导与规范,达到启发教学的目的。
二、搭建平等交流平台,打破成绩好的孩子“唱主角”的局面
合作学习容易走入组内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误区,具体来讲则是成绩好的同学在小组中占据主导地位,“唱主角”,而成绩较差且羞于表达的同学则成为陪衬以及听众,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成绩差的学生的积极性与自尊心,而且还会造成成绩差的学生盲目跟从成绩好的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通过对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在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相互激励,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布置小组任务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三、建立起完善的合作学习成果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合作学习走入表面化、标签式的误区,教师要制定出详细的合作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与体系。首先是对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进行规范,包括情景演练,引出教材中的问题;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给出对问题的看法;教师担任问题质疑的角色,学生进行反驳与补充;班级进行投票,选出最佳小组,通过小组间竞争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是评价体系要进行变革,改变以往单一的以成绩来评定的标准,只要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且要建立起差異化的评价标准,不能“一刀切”,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通过真正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唤醒学生深藏的语文学习潜能。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地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实现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也实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当然,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春仙.关于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探讨[J].教育理论,2014,2(2).
[2]孙俪.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反思与前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4).
[3]杨冬梅.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华章,2013(2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