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师德建设的思考与启示

2014-02-06 13:33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4期
关键词:师德职业道德规范

李 欣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状态、职业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伴,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也呈多元化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队伍在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该以怎样的素质要求和职业价值取向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摆在教育领域内的重要问题。社会的转型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师德建设虽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但是整体来看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如何克服教师消极倦怠、随波逐流的倾向,注重教师优秀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锻造,保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理念和职业追求,是我们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应该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职业梦想的重要路径。同时,良好的师资队伍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中坚力量,直接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伟大复兴的成败。

一、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师德的概念分析

师德,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以调节教师自身的行为表现以及与学生、同事、家长的关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成果。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关系着教师自身对待职业的态度和认知,从整体上决定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水平。正如我国学者朱小蔓所说,“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从伦理关系上的原则规定,它引导和规范教师公正善待求学者,同时引导和规范教师正确对待专业工作以及与职场同事的关系,与家长、社会的关系。教师道德最终是需要教师在教育职场践行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东西。”

(二)师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建设,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它涉及国家的制度设计、社会的关心支持力度,还有学校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总之,师德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以保障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够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演进。

对于我国这个文明礼仪之邦来说,师德建设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师德建设的内涵。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在关于教师的法律规定、行为规范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对师德素质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其次,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大众对于教师的道德标准以及行为方式存在隐性的要求。再次,从教师个人层面来说,每个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原则、工作方式、职业认知以及对于教学和学生的态度都存在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构成了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为何我国师德现状不容乐观,师德建设的结果收效甚微,这是值得警惕和深思的另一个问题。以此,笔者试图通过介绍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希望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带来一些经验和借鉴,以弥补我们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之处。

二、国外师德建设的基本措施与经验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关于师德建设的做法和策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特点:

第一,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构建并注重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发达国家致力于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师德规范相对具体明确而具有可行性,能够对教师的行为和观念提供指导,可操作性较强。这样能够使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评价有章可循。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便于实施操作,从而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二,将有关师生关系的规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原则和标准。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核心的关系。强调师生关系在师德建设中的意义旨在尊重学生独立、平等的精神,促使学生发展完善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国外学者认为,因为学校教育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乃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尊重、关爱的联系。这是教师职业要求的一个根本原则。

第三,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和培训过程中,不针对师德培养而专门设置课程,也不提供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说教和灌输式的培养和训练,而是将师德建设融入和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比如把师德方面的内容融入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和教育实习中。他们认为将师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此种方式不易引起教师反感,也能更好地收到陶冶之功效,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与养成。

第四,在道德实践中将师德理念转化为师德行为。对于在职教师或者即将步入教师队伍的师范生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不是单靠学习某些规范原则就能够迅速形成且保持稳定,相反,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自身工作的体验、经历、感悟、理解的内化形成,从而成为自己职业信仰的一部分。在对师德要求上,国外普遍侧重于师德的外显行为的表现,而不是像我国那样模糊、笼统地推崇优秀的师德品质,刻求高尚的师德境界。例如美国没有诸如“尊师爱生”指导师生关系的一般性原则,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规则向教师提出对学生应持的态度及应尽的义务。

第五,师德的提出以法律为准绳,师德规范在法律框架下运行。综观许多发达国家,其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基本上是对公民权利义务的要求,并且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底线行为的规定,这是教师不良行为受到处罚的依据。师德规范蕴涵着法律般的强制力,有着较强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的思想是无法掌控的,也无法轻而易举地判定其是非善恶,而唯有表现出的行为是可以有好恶之分的,是可以调控和约束的。教师工作本质上是一项职业而非我们理解的崇高事业。因此,师德更倾向于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规定中更主要以“必须”的形式表现,这样强制和硬性的师德规定有利于推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第六,在教师的选拔任用上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提升师德的起点和水平。从国外经验来看,在教师的选拔过程中尤其注重其人格素质、道德情操、责任心和使命感等职业道德的要求,这不但从源头上直接筛选出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新教师,而且对于师范学校中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通过严格把守教师的道德观来选聘教师,日本首当其冲。他们挑选教师时格外重视其道德品质,从而避免了日后淘汰、解雇教师,这对教师人格形成极大尊重,能够有效激励教师个体更自觉、自律,努力成为面向民众的美好道德理想的化身。

三、国外做法对于我国师德建设的启示

立足于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要求,从新的视角研究和探讨师德建设的要求和路径,对于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某些国家对于提升师德素质的做法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师德建设的策略:

(一)重新树立师德培养和建设的理念,确立师德素质在教师素质构成中的核心地位、作用和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的重点首先在于更新师德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不断完善教师的素质结构。以此改变传统条件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视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忽视师德塑造的倾向,从而扭转重能轻德的观念偏差。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性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境界。在师德领域中,自古以来就是强调教师的自律而忽视自我,强调奉献而轻视自我发展。因而,在师德建设中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师德培养的目标、内容、策略等方面要勇于打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局面而有所创新。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情怀,在全球化背景中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都应该成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挖掘传统师德文化要素的内涵和意义,指导现代师德素质的养成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永恒性、发展性和继承性,同时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深刻了解和借鉴我国历史上教师的优秀品德元素及师德素质培养的实践,并使之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得以运用和发挥,是我们当下完善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师德建设有必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正如同古人所倡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遗余力地对中国历史上所积淀的教师职业道德要素和师德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和摒弃,对其中若干要素进行辩证分析,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师德内涵的理解,从而强化我们争做高尚教师的信念,对于完善当前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德行具有建设性意义。

(三)制度建设和精神感化有机结合,是师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现实的师德状况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师德建设方法,利用明确有效的制度和法律来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因为规范制度建设不仅是提升师德水平的有力保障,为师德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现实基础,还可以有效避免说教和感化可能化为空谈的局面。然而,提升师德的任何措施都只是外部因素,提高师德修养最终有赖于教师本人的价值追求和主观意愿,把各种外部的师德要求和规范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追求和生命的需要,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视作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所以,师德的培养要关注教师在活动参与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教师的情感体验,强调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促使教师在享受职业幸福的同时提升道德境界。实践证明,师德建设既不能只停留在精神感化层面上,也不能完全依靠制度的力量进行推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提升。

(四)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依据教师不同角色要求,提升师德素质水平

以教师职业的角色定位为出发点,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引导教师积极培养和塑造符合自身职业角色的道德要求,不失为师德建设的新路径。教师角色的定位主要是由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的,同时它又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众对教师期望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并且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表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角色特征。就当下而言,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和创造者。所以,教师应以教育者、学习者和创造者应有的道德素质来要求自己,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诲人不倦,还要秉持学无止境的原则,坚守勇于创新的思想,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师德。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全面开始。就教育领域而言,人民对于办满意教育存在着迫切而强烈的需求,师资队伍的完善、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对于实现人民的教育梦定当产生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帮助者,与学生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将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并终将融入社会,影响社会,成为社会道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努力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使之与我国师德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全局。▲

[1]兰英,金家新.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师德观比较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11(6).

[2]兰英.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分析及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2012(5).

[3]王晓丽,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6).

[4]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1(1).

[5]杨民.日本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培养[J].教育科学,1999(3).

[6]王维荣.美加等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J].教育科学,1999(3).

[7]田丽爱.中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价值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5).

[8]曾令格.师德建设要注重提升教师职业情感[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9]曾洁珍.我国现行师德规范的缺失与重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10]袁小平.制度伦理:师德建设的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05(4).

猜你喜欢
师德职业道德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