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龙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在开展初中数学研讨活动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学情、提出教学建议、介绍典型个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分析学生学情、提出教学建议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的起点,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而典型个案的介绍则是给教师提供重要的参考或者给教师创设沙龙式研究的情境。现以“布置有效数学作业”为例,谈谈我们开展研讨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提出问题,共同研讨
一次教研活动中,有教师提出:学生作业效果差,难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苦于没有办法。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在数学教学中,适度的数学作业是形成并巩固数学活动成果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数学作业。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由于教师把作业目标定位在这样的层面,就会不知不觉将学习对象带进“题海”。我们开始关注数学作业的功能:通过数学作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逐步提高,思维方法及品质逐步提升,还能及时反馈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二、实践尝试,不断总结
我们开始尝试科学有效地设计数学作业,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要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拓展思维,要求做到作业布置得当;而学生作业完成效能事倍功半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作业布置不够精确、恰当。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作业布置时,要充分考虑影响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的不同因素,全面认知,深入实践,积极摸索研究。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在以下方面不断进行着尝试。
1.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学生厌烦课堂作业的主要原因是作业的多而繁。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尽量精心创设问题。
2.作业布置讲究针对性:针对一个知识点布置作业时,有时力争通过一道题把一堂课所要介绍的内容和方法都渗透其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内容。
3.作业布置重视变式练习:有时需要将要做的题先进行梳理,设计出适合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变换条件、变换结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做题不再乏味……
如:在教学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金坛市某小区有一朝向为正南方向的商住楼,该商住楼的一楼是高5米的大型超市,超市以上为民用住房.在该楼的前面要盖一栋高20米的新楼。当冬季正午的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时,如果现在要使超市采光充足,两栋楼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多少米?
然后将这道题进行一定地变式作业:变式作业1:若将问题改为“若新楼的影子恰好落在超市1米高的窗台处,则两楼应相距多少米?”你能解决吗?变式作业2:还有其他方法吗?
通过一题多变的变式作业,能够使重点更突出,难点得到突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深刻掌握的同时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三、深入研究,指导教学
作业完成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检验、自我提升的过程,更是学生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过程。作业的主体是学生,调动学生做作业的主观能动性应成为我们的追求:作业布置需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以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尽可能激发不同程度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研讨、学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如:学生如何分层、作业如何分层、作业如何评价等。经过几次交流、学习之后,形成了一定的具有指导性的做法。
1.主体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成绩较差、一般、优异三个档次。
2.作业分层:面向A档学生降低解题要求,调动他们求知的积极性;面向B档学生设置巩固练习题;面向C档学生设置拔尖提高题。
如:在教学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A档(必做题):
这样的作业布置紧紧围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A档题主要用于巩固双基;B档题主要用于加深定义理解,灵活运用解法;C档题主要用于拓展知识或提高思维能力。对于作业中的个别问题加强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通过整理,在课堂上集体讲评,针对学生的进步及好的解题方法,抓住契机加以表扬。慢慢的,做“C档题”的学生逐渐多起来了,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