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知识积累少,学习经验缺乏,识字很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受到方言的影响,在朗读时存在着读音不准、节奏不当等问题,特别是拖调唱读、朗读的速度过慢或速度过快在农村小学生的朗读中极为严重。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农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农村小学生从小就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呢?通过实践,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一、夯实基本功,培养学生习惯
读好课文,首先要打好朗读基本功。朗读基本功必须从小学低年级抓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读书时要让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如出现读错、加字或丢字时一定要令学生纠正,指导读正确为止,从而达到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加大朗读量,强化学生语感
朗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第一基本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把课文读下字音,读诵词句,读断句逗,读准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情味,读懂技法时,学生的语感形成了,课文的内容被学生吸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保证足够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只有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中获取灵敏的高层次语感,才能领悟到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以及种种美感,认识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接收“活的语言”达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三、让学生乐读,激发朗读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只要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他们便想去读、肯读、认真读。有了读的动力,朗读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白雪公主》这篇童话故事,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导教学。我把收集到的图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制成动态的图面,让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思维,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情绪中体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我在教学《冬爷爷的图画》一课时,老师创设情境生动地讲述:“啊,冬爷爷真是个大画家,他在玻璃窗上画满了漂亮的画,一格窗框一幅画。第一格上,画着一棵,冬爷爷的画真是美极了,想不想读一读呢?”“想!”一声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足以证实学生已被老师设置的情境吸引住了,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自觉地投入对课文的朗读,朗读能力随之得到了训练。
四、让学生善读,多做正确范读
要让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多做正确的范读。叶圣陶先生说:“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刻的了解。”教师的范读,学生能一边听,一边注意语调、语速、教师的面部表情等,同时体会教师有感情朗读的境界。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往往能以情激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作用,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他们可以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小马过河》中小马和马妈妈、老牛、松鼠的对话时,就是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他们说话的情感和不同语气:马妈妈说话亲切,老牛说话沉着,松鼠说话急切,特别是小马说话的情感变化:“高兴—犯难—犹豫—难为情”。又如教学《我真希望》时,通过第一小节范读,让学生掌握“我真希望”重音落在“真”字,句式“不是……而是……”语调是由低沉逐渐转向明快,用轻柔、向往的节奏和语调读修饰的词语。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这首诗歌的朗读技巧。如果教师自身朗读的水平有限,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范读或优秀生的范读。
五、让学生多读,开展多法并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提高朗读质量。在教学第三册《清清的溪水》一课时,学生读通了课文后,我又采用了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可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角色体验中朗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于朗读、善于朗读,训练朗读。在课堂中开展朗读比赛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极好方法。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好表演的心理特征。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一些语句优美的课文组织朗读比赛。也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读。在朗读训练中,还可以安排轻声读、自由读、有感情读、边思考边读的朗读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就能把学生在朗读上出现的毛病控制在最小范围,纠正学生朗读的不良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朗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都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到认真备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編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