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山 丁明利 张丹
摘 要: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及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财经类专业面临着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整体优化改革的新课题,因此本文提出整合现有高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不同高职院校优势,科学规划新兴专业,重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思路,以期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人才跳跃式增长。
关键词:内蒙古新兴产业 职业教育 商科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创新科研实验培育基地重点资助课题“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徐恒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一、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及现状
2012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的基础上,立足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服务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同时提出了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并在财政投资、金融信贷、税收、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培育、国际合作、体制创新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上半年,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自治区实际,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重大工程。
预计2015年,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8%左右,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8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产业基地。
总体来看,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二是政策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投入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2年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3%(全国平均水平为1.98%);四是创新能力建设有待加强,自治区仅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与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五是科研力量和人才严重缺乏,全区研究机构仅有91家,占全国的2.5%,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7万人,不足全国的1%。
二、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性、地域性、职业性等重要特征。在自治区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应该与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在服务新兴产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
2013年,自治区有3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这些高职院校中,设财经类专业的院校有33所,占2013年招生计划总人数的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招生比例表
序号 项目 招生人数 招生,% 校平均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
1 全部专业 48483 100 20.52 100
2 财经类专业 13035 26.89 4.76 23.19
在财经类专业中,布点较多的专业有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工程造价、市场营销等。以2011—2012学年为例,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3所,专业布点较多且排在前3名的专业大类分别为制造、文化教育、财经,这几类专业的在校生也较多。财经类专业排序见表2、表3。
表2 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设置率前7名排序表
排名 专业名称 设置该专业的院校数 与高职院校的比例(%) 招生该专业的院校数
1 物流管理 16 48 15
2 会计电算化 14 42 14
3 酒店管理 12 36 10
4 旅游管理 11 33 9
5 电子商务 11 33 6
6 工程造价 10 30 10
7 市场营销 10 30 9
(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表3 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前4名排序表
排名 专业名称 在校生人数 占全区在校生的比例(%)
1 会计电算化 6198 4.7
2 工程造价 3141 2.4
3 会计与审计 2258 1.7
4 物流管理 2245 1.7
(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在自治区唯一一所公办财经类高职院校——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设置的41个专业中,2012年招生的专业有34个;自治区品牌专业9个。其中,财经类专业招生规模最大,在校生占全校在校生的61%,在校生规模前5名的专业依次为会计电算化、会计、金融与证券、酒店管理和物流管理。
该院当年开设583门课程,平均每个专业14.58门;共有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覆盖16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0%。其结构见表4。
表4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课程类型统计表
序号 单位 理论课
(A类) 理论课+实践课
(B类) 实践课
(C类) 合计
1 门数 158 342 83 583
2 % 27.10 58.66 14.24 100
(基础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高职类财经专业在全区高职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完全吻合,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专业面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专业开设得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加大高职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力度。
三、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整合现有高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不同高职院校优势
呼和浩特市高职园区占地总面积4636亩,由6所学校组成,其中包括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5所公办学校和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1所民办学校。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4.6万余人,已形成一座初具规模的“大学城”,成为集文化、教育、经济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园区。
在加强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可充分发挥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的引领作用,与相关高职院校共同办好财经类专业,完善财经类课程。
2.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域分布,科学规划新兴专业地区布局
第一,在自治区产业升级转型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高职院校应合理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紧密相关,及时淘汰落后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如在财经类专业中,可将市场营销专业按市场营销方向细分,开办现代服务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网上营销、物流营销等专业与课程。
第二,专业与课程内容贴近自治区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除了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现代服务业课程外,更要贴近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财经类专业的技术内涵。如在财经类专业与课程内容中,增加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内容。
第三,高职院校主动邀请社会部门,包括企业、学术团体直接参与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保持与学术界和行业的紧密联系。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通过职教集团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就是一个好的经验。
第四,自治区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不同,属地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应与此相适应。例如,从理论上说在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府呼和浩特,可全面发展现代技术服务业,但在其他地区应有所侧重。
3.重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财经类人才的需求
第一,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却没有相应的学位制度,不能授予毕业生相应的学位。高职院校可采取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本科院校联合,可培养本科层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财经类人才。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目前采取的分别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培养专升本学生的区内合作方式,培养本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但目前该校应届毕业生专升本升学率仅为2%,比例明显偏低,合作力度不够,今后应进一步借鉴江浙一些省份的相关经验。
第二,遴选部分办学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在国家或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骨干院校建设基础上,由教育部或自治区统一遴选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培养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授予专业学士学位,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作为自治区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和唯一的一所区内公办财经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选择本校一部分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优先举办应用性本科专业,作为专升本的试点。
第三,联合组建职业大学。本着资源共享,提高实际利用率的原则,各类高职院校应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通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已有职业院校分类进行整合。比如,可以由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牵头,联合其他财经类职业院校和相关职业院校的财经类师资,组建内蒙古商贸职业大学,对自治区职业院校的财经类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试办四年制本科专业。
4.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高技能型人才。为此,作为培养高技能财经类人才的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同样既应具备系统精深的财经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娴熟精练的财经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
从形式上讲,“双师素质”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对照“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与课程的教师更应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应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在职业院校中的财经类教师入职前设立高技术服务能力准入标准;入职后应选择一部分有培养前途的财经类教师进行高技术服务能力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依据。必要时,可邀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考核。
5.改革财经类专业与课程设置思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跳跃式增长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课程计划适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教学方面也要尽量和现实需要联系紧密。
第一,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在财经类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体现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为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应增设财经职业道德、商业文化、高新技术服务等相关课程,以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等多种综合素质。
第二,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的特点。要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不同地方、区域的不同特点,重点突出相关专业课程,以便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位思想。要按照不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专业;按专业需求的不同,构建不同的课程;按课程需求的不同,构建不同的项目。例如,同样设置服务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自治区不同地区,应有不同内涵。
第三,强化实践课。我们应根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新技术服务技能的要求,在财经类专业中开设或强化相关课程(或项目)。如开设或强化模拟信息服务实习、通讯服务实习、网络服务实习、研发服务实习、推广服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EB/OL].http://www.nmg.gov.cn,2013-8-7.
[2]中国经济导报.内蒙古自治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驾护航[EB/OL].http://www.ceh.com.cn,2013-8-7.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常小勇.未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展望[D].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5]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6]张红.财经类高职院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