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张晓梅博士及其他授课的领导及专家都归纳为“改到大处是模式,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质量,改到高处是体制”。教改的效果(在我所见闻中)是极缓慢的,“固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社会意识的“固化”。从学生家长到教职员工,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成长到今天。学科式的教学已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固化”。这种“固化”让家长对校企合作模式、对跨学科的职业活动学习不理解,想着孩子如此学习不如直接送到企业跟师傅学徒。教师在只是在进行逻辑传教、认知过程,坚信他们自身成长中所受教育过程的科学性。
二是办学模式的“固化”。不用说我所处在的小城市,就辽宁省所有的技师学院,也很难像北京市汽车工业技师学院这样有一个十万员工的汽车产业集团平台与之建立校企合作。即使同几家较大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固化”的企业只是为了解决员工短缺,提供的岗位也多是单一重复的工作过程,所谓的“学做合一”就显得“做重学轻”。
三是教师团队的“固化”。实践中反映出,并不是“学历证书+技能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教”就等于一体化教师。不是有了教师资格证,有了专业技术证,有了职业资格证,每年到企业两三个月实践,就能成为一体化教师。真正的一体化教师,特别是能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要实现学做均衡,首先是来自企业的高级技师或技师,第二是受过系统专业培训并在企业工作过的工程师,第三才是有几年教师经历的教师。在一体化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企业的经历是主要的。可是这部分人是很难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因此他也不可能获得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资格。
在传统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若能达到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融通合一,已经是能力较强的教师了。那些文化理论课教师、部分专业理论课教师,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能够成长为一体化教师更难。这部分人占学校师资队伍不小的比例,自然在一体化推广中成为了阻力。而对新生教师的政策支持就显得滞后于一体化课改的发展。
多数学校的布局设计,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在没有较理想的“校企合作”下,是不具备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的学做合一的高层次一体化教学的平台的,而这个平台才真正决定了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丹东市技师学院院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