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01-25 01:35郭忠廖禹东
职业·中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培养模式

郭忠 廖禹东

摘 要: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为切入点,阐述了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实际,探索了为赣南苏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赣南农村 技能型 实用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ZD065。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状况可概括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取消了卫生保健专业,增设农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

笔者学校从2010年起,开设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专业。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现状为切入点,探索了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

赣南即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人口842万,其中80%为农民。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只有0.53万人;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5%,大专学历者占17.5%,中专学历者占57.7%,无学历者占28.9%,有的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为0;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者占1.23%,中级职称者占12.95%,初级职称者占60.14%,无职称者占25.68%。

目前赣南注册的乡村医生有8538人,但村卫生室只有执业(助理)医师105名,仅占乡村医生总数的1.86%,远低于全国14.2%的比例。其中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1359人,占15.9%,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3.1%,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卫生人才总数21.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只有1.21人。且这些乡村医生多是从“赤脚医生”转化来的,“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让乡村医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显然,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较差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使农村社区提供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为赣南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1)科学制定定向培养中等农村医学人才的规划和目标。为解决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学校将赣南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资源的调研分析及对策递交赣州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经江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批准,从2010年起笔者学校——赣州卫生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学生,定向培养为赣南中等农村医学人才。根据赣南的实际,2011年起,学校每年定向培养200名中等农村医学生,为赣南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笔者学校还根据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等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2)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招生制度,确保中等农村医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赣南农村基层。农村医学专业是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农村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依据本课题组对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研结果,笔者学校对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条件进行了调整:①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不受年龄限制;②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医学的高考生优先录取;③确定一定的中考分数线并严格按分数线录取,以确保基本文化素养。该专业学生入学时凭录取通知书和签订的立志于农村医学就业协议书办理注册报到手续。

(3)按灵活性、适应性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笔者学校在设置农村医学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时,按照培养农村基层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如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专业课程则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不仅按农村医学专业大纲设置,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及在赣南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新增如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和赣南常见病的防治等;并且针对农村医学专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助理医师为主,根据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为内、外、妇、儿及相关基础,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内、外、妇、儿等课程的课时量。

(4)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农村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笔者学校不仅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等课程,而且注重开发农村医学专业第二课堂教育(如义工活动、急救培训等),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农村医学生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2.以能力为本位,创新实用性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深入社区、医院或乡村“边看边讲”的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还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3.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型实用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注重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历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在毕业前98%的学生进入医学本科或大专的学习。同时根据赣南农村实际,鼓励并支持部分农村医学生进行中医师承学习,创“双证”(助理医师和中医师)中等农村医学特色教育。

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故笔者学校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制定的四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探索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培养模式,为学校升格后培养三年制全科医生(农村医学)奠定基础。

4.以“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指导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适合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要的人才

(1)教材建设探索。成立由临床医学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农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课程。如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开发赣南中草药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又如根据赣南常见病例开发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校本教材,为赣南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是通过培训,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二是聘任临床专家讲授专业课,或与科研院校、三甲医院联合培养师资。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一是完善学校实验、实训建设;二是建设各层次农村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和实践基地。通过“以临床环境为依托”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不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掌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我们探索了为赣南农村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适合培养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通过定位“技能型、适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教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业,具备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赣南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林.乡镇卫生院如何引人才[N].江西日报,2009-09-28.

[2]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廖鸿鹏,杨伟辉等.乡村医生,归属何在?[N].赣南日报,2010-08-01.

[4]郝如敏,邓书林,孙胜林等.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和中等卫生职教发展对策研究——对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4).

[5]彭力,马爱民,刘洪波等.以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医药卫生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医学,2008(6).

[6]邢志华,都丽萍.探讨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4(8).

[7]吉飞,曹叔亮.“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30).

[8]赵昌林,赵玉华.中等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猜你喜欢
技能型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