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3-12-09 03:48李英
关键词:中学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学

李英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道德的缺失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进行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历史责任感的教育等,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

【关键词】中学教育 历史教学 道德教育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德育教育在它们中应该首屈一指。”也有人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就是让中国人幸福的活着,怎样的国家才能让人民获得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盈,更重要的是道德的高尚,社会的文明。只有在道德高尚,社会文明的国家里,人民才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感受到尊严的力量,感受到奋斗的希望,这些是人民幸福的起码要求,也是激发人民投入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力量源泉。”由此可感知,道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而言是何等重要。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人才辈出,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应当肩负重责。在教学中笔者主要关注了以下三方面。

一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一个杰出的青少年,应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因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自身的潜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人之伟大或渺小都决定于志向和理想。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几代人撑起的保护伞下,所以,有许多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自私、冷漠的一面,除了学习成绩,别的都不关注,对集体、对社会都毫无责任心,因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服务社会和集体的意识,我特地安排了一个作业,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历史名人,然后再去搜集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和名言,如孔子、甘地、顾炎武、范仲淹、毛泽东等,然后让学生以一个人物为主题办一份小报,小报分三个模块:一是名人名言;二是名人功绩;三是读后感言与心得。学生搜集到的经典名言有:“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的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学生记录了范仲淹的事迹:范仲淹在他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为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是自给自足。他经常吟诵道::“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有学生在感言与心得中写道:“历史上的许多人物,之所以名垂青史、千古流芳,是因为他们心怀天下,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竭精殚虑。我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 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令人惊愕的事件,说到根源都是利益驱使不讲诚信。如三聚氰胺奶粉、盗版字典、食品生产领域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对学生的人生观形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冲击,很多中学生往往不信任人,也不诚信,在生活中因此产生了许多矛盾。因此,为了让学生认识“信”的重要性,我组织了一节以“诚信”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让学生列举历史名人关于“诚信”的言论,讲一些历史名人诚信的故事,讨论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表达自己对诚信的态度。

学生在活动中,列举了以下名言:孔子言:“民无信不立。”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著名的理学家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傅玄说:“祸莫大于无信。”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学生还说道:“虽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事情,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信度降低,但是,读了这些名家的言论,使我明白,诚信是处事之根本,也使我明白以后该怎样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在课堂上,有学生讲述了以下事例:孔子不但强调要“信”,而且教育他的弟子要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中国商人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字。

这些名言和故事使学生明白,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应得到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三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家庭都较富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然而,许多衣食无忧的学生也不再对前途担心,胸无大志,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缺乏吃苦精神,缺乏进步的勇气。为了鼓舞学生,使他们能积极向上,树立远大理想,成为有志青年,我开展了一项课外活动,主题是“探秘我心中的成功者”,我让学生找一个成功者,古今中外都可以,然后让学生去搜集他们成功的过程或典型事例,制作成册,在班里展出、交流。活动中有学生搜集到这个故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这个小故事使学生明白,成功是靠汗水和努力换得的,不是靠一时的幸运和家庭地位获得的。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获得自己的成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靠天、靠地、靠祖宗、靠父母,不算英雄好汉。”所以,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想,都应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的素质,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学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