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与意义延伸

2013-12-09 03:48高凤姣
关键词:知人论世

高凤姣

【摘 要】近体诗在严格的格律束缚下依然能够表达真挚而丰富的情感,诗人的创作意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文本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启发性。

【关键词】创作意图 知人论世 文本意义

近体诗的创作是诗人对人生道路的严肃思考以及各种思想相融合后的作品,诗人将自身的人生旅程与情感体验以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并在文本中产生一定的意义。同时,在近体诗格律要求如此严格的情况下,诗人依然能够利用有限的字数来表达最多、最真挚的情感,可以说情感的跌宕成就了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

影响近体诗创作的因素很多,诗人的创作意图作为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文本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启发性。创作意图的不同也会让读者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产生差别,有的诗是诗人意气风发,为实现抱负而努力的时候创作的,比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有的诗是触景伤情,感怀身世之作,比如:“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燕昭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还有的仅仅是叹自然风光的美好宏大,叹隐逸生活的闲适恬淡,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忧国忧民之作,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等等。除此之外,近体诗中还有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创作,或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或是与亲友的离别的伤感,或是有情人之间的爱慕眷恋等等。无论是什么内容的诗歌,它的创作必定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诗人才能那么细微地观察到生活中的变化,也才能有那么细腻的情感,从而融入诗中,让读者细细品味。

孟子的《万章章句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段话中就提到了“知人论世”的说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也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得失。作为传统的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这个说法用在对诗歌的理解领悟上也未尝不可。我们在对诗歌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就会对作者的生平,尤其是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心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诗人的创作意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诗歌的文本意义有更深一层的体会。我国近体诗历史上有很多诗人都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与他们诗歌创作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例,他一生经历坎坷,幼时因战乱颠沛流离,之后苦读诗书,考取功名。做官期间也是诸多不顺,以僭越之罪遭到贬黜。这样的结果与他所写的讽喻诗是分不开的。《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都让权贵切齿、变色,也给其仕途增添了阻碍。在贬黜期间,早期的佛教思想开始滋长,为他以后的诗风埋下了伏笔。白居易作诗终生遵循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以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后期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所作之诗多是吟咏性情,或是流连诗酒,或是描摹自然风光。他也有自己的诗歌理论,认为诗歌创作要以现实为依据,将现实中的发生的各种事件作为写作素材,进而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现状,或者说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在《与元九书》中他也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诗歌理论立足于现实,诗中既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对社会黑暗的惨烈描写,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样表达对自然风光热爱的诗句。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与孟子的“知人论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理论也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学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它的创作蕴含着社会风貌,反映着社会思潮,从形成到消费都受到了社会关系的严重制约。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而后法国孔德和斯达尔夫人从实证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推动了文学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斯达尔夫人著有《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一书,她认为像风俗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自然环境再加上时代精神就能左右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在文学社会学上取得比较重大艺术成果的是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H. A. Taine),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不可忽视;环境因素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外部压力;而时代因素则是促使文学艺术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这三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对于文学当前的发展以及今后的精神走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理论从开始形成到后来逐渐发展完善,对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品评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关于文学社会学的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孟子的“知人论世”都清楚地看到了文学的社会性,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深刻理解了社会性对文学的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周遭环境对其创作意图的理解是极有助益的,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也是深入体悟文本意义的重要途径。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自然也是与社会不可分的,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悠久,近体诗自唐代起开始自成一格,对诗歌文本意义的深入研究与其创作意图是有因果联系的。诗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其思想的形成和诗歌的创作都是诗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体验和感悟,其中蕴含了他们很多真实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他们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的情感态度,值得后人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自身的独特经历来进行剖析理解。这也就反映了文学与社会学的重要关联,并能运用此种理论对各种文学形式进行解读。对近体诗来说,诗人将平生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要用浓缩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说观者在解读诗歌时更需要对诗人以及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明白晓畅地懂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文本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懂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游子乡愁;才能感受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的幽静禅意;更能敏锐地捕捉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的纸短情深和感人肺腑。

近体诗的审美表达与诗人的人生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对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轶闻趣事有了解后,才能对其创作意图有比较正确的把握,进而才能够深刻地理解文本意义,对诗歌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钱逊.孟子读本[J].北京:中华书局,2010.3

转换,这类转换的产是由于在英美文学的学习中不免会见到法语词汇的身影,正因为此,一些常见的法语词汇会出现在该团体的口语交谈中。

例如:案例三:

地点 :寝室

学生A:我男朋友怎么这么矮挫矮挫的呢?他要再高点就好了,哎。

学生B: 我跟你说,你太na?ve(幼稚)了吧,浓缩的都是精华。

学生C: 你没听王华教授说嘛,个子高血液传送不到,不好的。

学生A: Merci(谢谢),亲。自我安慰吧。

最后,可能较长时间的学习日语,该团体学生在英文表达中会出现一种现象,即在英语中插入日语表示停顿的口语词汇。

例如:案例四:

地点:英语课堂上

教授A: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question?any volunteers?

学生 B: Personally speaking, this question can be explain in this way……, でI think……

第二种特点,即从动机上看,该人群以主动性的语码转换为主,被动性转换相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较少。非英语专业学生群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口语表达的次数教少,或者自身心理较为紧张,在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被动式语码转换,即回答教师问题时,经常出现“那个”,”还有” 等词汇插入英语中,更为常见的是学生在英语表达时经常在表达不顺利时被动的切换为汉语,这一点,大外部的教师感触颇深。然而11级英语专业研究生这一现象颇少,在课堂上会出现汉语和英文的语码转换,但大多数都是主动性的,试图表达的更为明晰完善。

例如:案例五:

地点 合肥工业大学主教415

林教授:Read this poem and give your personal understandings,please. Volunteers? Anything you say is welcomed.

学生A:I just guess maybe it can be understand this way……

林教授: good, I had never heard of this kind of explaination, but it seems hold the water. Anyone else?

学生B:I think this poem deals with humam commuincation……

林教授:good idea! Thank you!

……

学生H:I want to use a chinese poem to illustrate this one, that is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I think this two poems resemble each other……

在当天的美国文学讨论课上,就这首诗歌的分析,一共8人自愿回答,3人由林教授点名回答,11人中只有一人在无法顺利表达时被动的切换为中文表达,3 人选择主动在英文中主动混入中文诗歌或谚语,使其表达更为明了,为其答案润色。其余学生均使用英文完整作答。由此可见,由于该团体人员英语水平较高,课前准备较为充分,口语表达训练次数多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她们的被动性语码转换颇少,主动性语码转换较多。

第三种特点:该团体的语码转换可以用顺应论做出解释,但她们在顺应语言现实和社会规范时,又因为自身语言能力和环境的影响,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横向或纵向的衍生也更为准确。

其一,顺应语言现实。这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两种不同语码间的转换。例如一些专有词汇术语如MSN, TCT, CPU 等等由英文形式进入汉语,又缺乏相对应的容易记忆的汉语对等词,这种语码空白情况下常发生中英文的语码转换。而英语专业研究生由于其课程设置的形式衍生出其他的语码转换。

例如:案例六:

学生A:明天轮到我作presentation,我还没ready呢?

学生B:你想好你的topic没有啊?

该例中“presentation”指对一个学术问题进行的公开演讲,这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经常出现在语码转化中的词汇,它的汉语对应词 “陈述”,“发表” 等都不够对等,不够朗朗上口。而这类词汇英语专业经常使用,也就习以为常的将之夹杂在汉语中,并形成了一种习惯。

其二,顺应社会规范。语言交际中,交际者为了顺应历史文化,规避社会禁忌语或不愿明确提及的词汇时进行的语码转换。笔者观察到11级英语研究生团体在顺应社会规范时也体现出其与群体之外人员的不同性与趣味性。

例如:案例七:

学生A: 亲,谢谢你帮我拿快递哦,kiss一个啦。

学生B: 你算了吧,我可不是lesbian哦。

在该案例中,女同这个词汇一般非英语系的习惯用guy, 这是不准确的,可见在社会禁忌语的语码转换中,该团体学生的汉英转换更为准确,更具多样性。

其次,为了顺应社会规范,很多学生采用汉语夹杂英语的方式骂人,以表达心中的不满,一般情况下‘Fuck,‘ Shit,这类词语的语码转换较多,有些学生在转换中此类不文明词汇的发音可能还不太准确。而本文研究的团体人群以女生为主,这类语码转换比较少。本人的观察中,在一些出离愤怒的情况下,样本中出现过这样的转换,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相比,她们的该类转换,发音和语调更为准确,并且其用于转换的词汇更多的是“dammit”,“go to hell”“son of a bitch”等等较为地道的表达方式。

四 结论与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用观察法记录分析研究了合肥工业大学2011级英语专业研究生在校园语境下所进行的语码转换和该团体外的校园大学生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她们的不同点表现在该人群学生不仅极限于汉英语码转换更多的是汉语与第二外语的语码转换或英语和第二外语的转换;该人群以主动性的语码转换为主,被动性转换相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较少;该团体学生的语码转换同样遵循顺应论,但她们的顺应转换更为准确,地道,体现了其专业性的特点。鉴于笔者能力有限,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仅局限于以上三点结论,希望自己浅薄的研究能为国内校园语码转换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术评[J].现代外语,2001(15~19)

[2]龚婕妤.当代大学生语码转换的动机分析[J].occupation, 2011(4)

[3]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Wardhaugh,R.1998.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Thir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s Ltd.

[5]R.A.Hudsion, Sociolinguistics[M].Second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的三维思考
破译隐藏散文主题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