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媛媛
摘 要 诗歌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考中学生失分较多的一个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尽快读懂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得分点,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以一堂诗歌比较鉴赏课反思为例,试图激起学生的解读兴趣,进而让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 比较鉴赏 教学策略 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鉴赏尤其是古诗鉴赏多年来一直是高中教师狠抓,而学生的分值却很难提高的薄弱环节。尤其现在面临高考改革,全国卷将在各省市全面铺开,诗歌鉴赏的分值加大,之前福建卷只有6分,而全国卷至少有11分,几乎翻了一番。原来很多学生对诗歌鉴赏题都不够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诗歌鉴赏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诗歌鉴赏原来所占分值较小,有些学生就觉得无所谓,一两分是比较容易拿到的,对试卷总分影响不大。但现在采用全国卷,不仅分值加大了,诗歌难度有所提高,而且诗歌体裁更加丰富,题型更加多样化,这无形中也加大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
面临现在高中诗歌教学的困境,如何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平时更主动地学习诗歌,逐渐消除对诗歌的畏难情绪,可能是现在高考改革下我们一线教师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着这样的教学目的,笔者结合当下全国卷诗歌鉴赏的新趋势,设计了一堂诗歌比较阅读的公开课。
考虑到学生尚未接触过诗歌比较阅读的题型,相关概念比较模糊有一定鉴赏难度。我特意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择选了两篇诗歌:《蜀相》和《书愤》。这两首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点,借咏叹蜀相诸葛亮寄托自己的感慨,这一点是比较明显的,学生比较阅读的起点就不高。所不同的是,《蜀相》是一首纯粹的咏史抒怀诗,而《书愤》的抒情倾向性更强,咏史只是外壳。同样咏叹蜀相,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却相差甚大;再深究下去,两首诗歌都是工整的七言律诗,但表达方式、作品风格也完全不同。对教材全面分析之后,笔者进一步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是理科班,男生较多。男生与女生相比的特点就是理性思维相对较强,感性思维偏弱,这对于理解含蓄隐晦的古代诗歌其实是一个不利之处。但是恰好这两首诗歌都有议论的色彩,尤其《书愤》更明显,这样就相对中和了男生的弱项,同时男生多便于展开小组讨论,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接着,我进一步考虑两首诗歌放在一堂课比较的难度,是否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诗歌比较阅读的方法。笔者反复思考综合比较,最终决定尝试,尽管之前我们学校并没有教师上过这样的公开课,但我相信通过对教材对学情的充分分析,这个设想是可行的。所以我不仅要上成公开课还要上好这堂公开课。剩下的问题就是好好准备了。
接着,笔者开始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文本的充分解读之后,笔者发现两首诗歌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者的经历都非常坎坷,都同样壮志难酬,都有着不屈的傲骨和一颗矢志不移的爱国之心。而造成他们命途多舛的主要原因就是时代因素,他们都共同经历了一个王朝的没落,虽生于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也完全不同。这样我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单元简介当中刚刚学习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对两首诗歌进行解读。特别是《书愤》一诗,写在陆游晚年被重新起用之时,虽然面临着国破家亡,南宋朝廷被投降派把持积弱不堪的危难形势,但诗人仍然满怀豪情,仍志在“为国平燕赵”。而这正好解释了此诗为什么到尾联才提及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因为《出师表》也正写于诸葛亮晚年出征中原之前,此文主要表达了诸葛亮希望北伐,实现他为汉帝刘备一举统一中原的夙愿。这与陆游的志向何其相似!而之所以放在尾联,显然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体现了作者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操。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就定为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蜀相》与《书愤》这两首诗进行整体感知,探究两首诗歌的创作主旨;继而品味作者如何在咏史抒怀诗中寄寓自身的情感志向。
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笔者又偏重炼字题。希望教学能落实到高考考点,基于这两首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差别较大,又都是高考的重要考察方向,所以笔者决定增加一个教学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风格境界及抒情指向方面的异同,所以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较全面。而重点还是引导学生品味如何在咏史抒怀诗中寄寓自身的情感志向。难点则落在比较艺术手法的异同方面。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开始设计教学过程。为此,我特意设计了几个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主动探索、求疑思疑的预习策略
有人说:“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确实,预习是联接旧知、探索新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在预习时产生一定的疑问,有利于在课堂上跟进教师节奏、从而求索解惑。而如果疑问过多或过难,学生可能就会失去了探索的兴趣,这样的预习是无效的。所以把握学生的预习难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这堂课教学目标设置得较为丰满,课堂容量较大,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笔者事先就难点问题准备了一份诗歌表现手法的资料发给学生,资料涵盖了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考的一些表现手法,并举例分析,学生自学的难度适中。让学生提前预习,不仅能给他们一个自我释惑的空间,而且也让他们心中有数,上公开课时就不会太紧张。
2带入情境、立体激趣的导入策略
“一节课开始的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接受知识最迅速,反应最敏捷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注重每一节课的导入艺术。自然流畅、凝炼生动的导语往往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好的导入对于一堂生动的诗歌鉴赏课尤为重要。
课堂第一步采用对联导入的教学策略,用多媒体出示这幅颂扬蜀相的对联,上联表现其忠义,下联表现其智慧。让学生齐读,并提问学生上下联写了什么。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解读兴趣,又对应这两首诗比较阅读的起点,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3富有激情、激活想象的诵读策略
我们都知道,声情并茂的诵读能把学生顺利带入诗文的情境,引起他们鲜活的联想,而且可以从诵读中引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所以我进一步采用诵读感知的策略,让学生齐读,个别朗读诗歌,通过诵读加深印象,是整体感知诗歌的第一步。诵读完,马上提问学生从两首诗歌直接咏叹诸葛亮的诗句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慨。这个问题不难,在前面已经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学生略为思考,很快就明确了答案:《蜀相》抒写了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书愤》则对诸葛亮充满仰慕之情,而无痛惜之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此时,笔者将顺利引入本节课第四个教学策略,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追本溯源、理性求索的感知策略
捷克政治家哈维尔于1989年在布拉格制定公民论坛的对话守则,即“布拉格对话守则” 。其中两条我认为用于诗歌鉴赏中,也非常实用。“一、要分清对话与只许自己讲话的区别;二、尽量理解对方。”所以,我们要读懂诗歌,必须走进诗人的世界,了解他的生平及思想轨迹,而不能只看文本,一叶障目。因此,我决定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走进诗人,从而走进诗歌。对于两个作家我出示的背景资料也有所侧重。杜甫——同学们接触的比较多,因此我对他的生平简单介绍,只侧重于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心境,并回顾了他一生的坎坷遭际及政治理想。而对于陆游,学生了解的并不多。笔者先将他的生平、理想、时代背景做一概观性介绍,接着出示了几首陆游的爱国诗篇。这样学生对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及诗歌慷慨豪迈的风格就会有一个大致的感受。然后我又出示陆游写作这首诗的具体时间,稍加提示学生就发现《出师表》的写作时间与此诗竟是如此契合。到此,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又前进了一步,此时略为思考,他们很快就发现两首诗歌所抒发的不平之意是不同的。杜甫更多是借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就,抒发自己不得重用的沉郁悲愤之情;而陆游则表达了自己渴望北伐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其中透露出他一腔不服输、不自哀的奋发怒气。这也正是两首诗歌对杜甫的感慨不同的原因。到此,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就基本解决了。
5思想碰撞、团队协作的讨论策略与激励性评价策略相结合
由于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得较充分,所以在我提出“不同的悲愤之情,两首诗各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的问题时,学生很快就投入热烈讨论的环节了。这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可以就某一句或整首诗谈谈自己的感受。但注意必须答出手法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给大家3到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交流结束后,开始他们还是有些胆怯,不敢起来回答。在我提问了一两个学生后,渐渐地有几个大胆的学生就举手作答了。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他们的答案有一些出乎我的意料,能运用自己准备的内容将诗歌画面补充完整,有的同学还看出《书愤》一诗中,不仅句内有对比,甚至句子与句子之间也有隐藏的对比。这样的课堂生成并不是学生事先查了资料得来的。一方面他们确实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我也通过提问的引导来讲他们的思考引向深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点燃他们思考的兴趣点。这也是我本节课采用的第五个教学策略。最后我将他们的答案归纳整理,基本已经概括全面了,就出示幻灯片明确答案。随着课堂气氛的逐渐活跃,学生们的解读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最后炼字题就回答得很顺利。特别是回答的两个同学答案互相补充,将“自”“空”两字表达的情感阐述得合乎情理。
到此,这堂课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最后我还布置了一道作业,将杜甫的《蜀相》与另一首相同题材的《武侯庙》进行比较,说说两诗在表现内容与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从而继续深化他们对诗歌比较的思考。
最后评课时,教师们基本上都肯定了我这堂课的创新意识,认为与现行高考趋势结合的比较紧密,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指导意见,例如语速稍快;拓展过多,重点不够突出;放手不够,可以先让学生解读,最后再展示作者简介等等。这些意见对我的帮助很大,同时我自己通过这篇反思,又进一步理清了诗歌鉴赏课的教学思路。我想今后我将继续围绕高考方向,不断挖掘诗歌鉴赏课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争取让学生不断提高诗歌的学习兴趣,更主动地学习诗歌,走近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芝云.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EB/OL].新学网,http://www.newxue.com/jygw/12097389162429.html.
[2] 赵旭.课堂导入艺术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1(12).
[3] 吴萍.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J].教师,2014(29).
[4] 蒋长好.教育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5] 陈振兴.语文教学策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