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2013-10-24 03:23刘靖
海峡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生差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刘靖

[摘要]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实现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文结合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阐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文章认为,课堂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入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差异 高中地理

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性,更是成为实现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表现在: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不轻松,教学质量又不佳。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备受关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1、对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真正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基本能力的形成,强调学生学得知识、发展能力,它是三维目标的基本点,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点和学科技能,知识与技能是密不可分的,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没有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无从谈起,忽视技能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成为无本之木。因此,“知识与技能”是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着眼点。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科学的方法,如地理观察法、区域比较法、野外调查法等,即学生形成学习能力,让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是教会学生学习,提升学习能力,让学习可持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发展。“情感”是学习的动机、兴趣、情绪和体验。“态度”是指科学态度、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价值观”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师生都有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也要塑造心灵;不仅启迪智慧,而且也要影响道德和人格。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相互相承、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同时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协调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高中地理课本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使得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同时又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学科体系复杂、内容广泛。丰富的地理资料及信息,复杂的地理事物及现象,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要通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如:自然带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分异规律就是各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的是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现今更是错综复杂。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各国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区域的经济合作,各国的民族、宗教等交流更是频繁,成为地理热点、焦点问题。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区域中的整合,在内容上的体现,除了工业、农业、交通、贸易等传统的经济地理外,还增加了人口、城市、文化、政治、旅游、环保等内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既体现自然地理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又体现社会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如: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区域中的区位选择,体现的是地理学科的地域性。

3、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3.1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地理知识大部分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知识又具有相对动态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引导学生勇于对地理知识和问题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的不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尽相同。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性别不同,学习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也会有差异;记忆力和理解力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针对不同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高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在14或15周岁,由于受现有中考课程设置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基本的地球、地图知识缺乏,更谈不上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获得知识比较被动,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高一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多做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地理思维,在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法和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认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适当布置一些小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如地理小实验、搜集材料、撰写地理调查报告、小论文等。高三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下,高三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地理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提升地理素养。

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要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多种真实和复杂的情景中,使学生适应不同的情景,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2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强调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将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地理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媒体、学生最基本因素构成的。现代教学媒体则可以创设情景,通过动画模拟,变无声为有声,动静结合,演示地理事物的发生变化过程,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用于表达、传递教学信息,使地理课堂教学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达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教学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开放特点的同时,能根据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往往见仁见智。无论如何,地理课堂教学要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利于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既能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地理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学生差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