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资源的传统产业增值效应与转型模式初探

2013-10-24 03:23蒋依娴庄花
海峡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传统产业

蒋依娴 庄花

[摘要]该文从文化资源实现成本递减、文化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高附加值、基于文化的产品市场需求增长不会停滞等方面分析了文化资源对传统产业的良性增值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产业基于文化资源实现增值的“产品一服务”文化化模式,为传统产业依靠文化资源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文化资源 传统产业 增值效应 转型模式

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一直占据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地位,但是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所带来的粗放式发展后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而文化资源通过人们的创意开发,在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等环节被吸收、消化与利用,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新发展。

1、文化的资源性解析

1.1 文化是一种资源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因此,只要是能够用于生产过程以创造财富的要素,不管是自然的产物,还是人类劳动的结晶,都属于资源范围。

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土地、普通劳动力、原材料是资源,而文化的注入,能够使原本具有相同使用价值和技术质量的商品大大提升附加价值,从而使其经济价值大为增加。因此,我们所熟悉的文化要素,不管是有形的物质载体(如土楼)还是无形的民间信仰与神话(如妈祖精神),这些通过人类的创意开发、为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等环节所利用、从而促进产业发展的,都可以视为资源。

1.2 创意创新是文化资源转化的手段

传统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是在传统产品上对文化元素进行一定的技术与艺术的加工,合理的创意创新是文化资源转化的最重要手段。正如罗默所述,好的创意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推动力量之一。创意创新能够鼓励个人创造力的无穷释放,这种释放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了传统资源的硬约束,从而实现传统产业对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文化资源对传统产业的增值效应

文化资源的投入能够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成本递减、带来高附加值,并且基于文化的产品市场需求增长不会停滞。所以,在其他投入要素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文化资源能够为传统产业带来收益的良性增加。

2.1 传统产业利用文化资源能够实现成本递减

2.1.1 主要生产过程中的边际成本递减

传统产业依附文化资源获得的产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次投入研发创意,接近于无限的复制与重复利用。传统产业基于文化资源设计出的创意产品供给可分为生产过程和复制过程两部分。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等等,假设这些投入可以用货币来表征,而其产品的复制只需极低的单位成本。以下给出了基于文化的创意产品的供给成本状况分析,如图1所示。其中,TSC表示基于文化的创意产品的总供给成本,ASC表示平均供给成本,MSC表示边际供给成本,PC表示生产(研发)成本,DC表示复制成本,0表示复制数量。

TSC=PC+DC (式1)

由于DC<

DC=Q×MSC (式2)

ASC×(Q+I)=TSC=PC;

可以看出,传统产业在基于文化的创意产品的生产过程初期,即在Q<1的区间,生产成本(主要是研发设计成本)DC迅速上升,此时TSC与DC重合。而从1开始,随供给量的增加,TSC有微量的线性上升。边际供给成本MSC为一常量,平均供给成本ASC随供给量增加无限逼近MSC。因此,传统产业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生产,其成本中包括一个数额较大的固定成本(研究与开发成本),而一旦产品投入批量生产之后,产品的边际成本是非常小、且固定的。这样,传统产业基于文化资源的产品生产表现出平均成本递减的特征。

2.1.2 传统产业在利用文化资源生产时可以减少其他相关成本

首先,相对物质成本降低。传统产业在利用与开发文化资源时,生产要素的比例结构发生改变。核心生产要素转为文化、创意及必要的技术投入,物质性固定投入所占的比例将降低。例如剪纸艺术窗帘,窗帘的基本材料可以依旧是普通的布料与金属轨道,但可能只占总成本的20%~30%,主要是文化与创意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消费者。

其次,营销成本相对降低。文化资源的积累并非通过从无到有的创造性生产,而主要是以传承的方式实现。在传统产品中注入文化要素,也就相当于注入了人们所选择与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当一种文化为一个特定人群所共同拥有,那么拥有此文化附加特征的产品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宣传,就能够引导人们对该产品的认同,并激发需求。

2.2 文化资源能够为传统产业带来高附加值

具有相同使用价值和技术质量的商品,其经济价值会由于其附加的文化含量的不同而上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默的“新增长理论”,文化作为要素投入生产中时,对其投入应用和改进越多,这个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产品的核心价值越高。传统产业以创意为手段开发与利用文化资源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使得价格竞争已不再扮演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角色,差异化带来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要推动力。因此传统产品才能够制定高价,成为高溢价商品,从而提高产业利润。

2.3 基于文化的产业市场需求增长不会停滞

2.3.1 注意力锁定

消费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往往选择购买最受其关注的产品。正如高科技产品中大量存在的注意力锁定现象,传统产业可以利用文化与创意强化竞争优势,在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顾客,形成强的正反馈效应。这种效应为领先生产者赢得进一步的优势。

2.3.2 累积效应

传统资源所带来的“需求满足”一般是针对人们的生理需求或物质生活需求(如食欲等),这种需求总有一个限度,因此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达到一定数量后,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就会下降。而文化主要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或精神生活需求,而这种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人们对附着文化的产品的满足程度不会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相反,消费者拥有的文化知识越多,他对其产生的需求就越多。例如,一个人刚开始对某种文学不熟悉,当接触后开始喜欢,会随着了解越多而更加沉迷。文化选择就是具有“增强效应”的“成瘾性行为”,而拥有一定的文化思维,就会对掌握更多的同类文化产生更加迫切的需求,形成累积效应。

3、传统产业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增值的转型模式

通过上文对文化资源增值效应的分析,笔者认为传统产业通过文化资源实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思路应为: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将各种文化资源与产业的活动、产品、技术、服务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生产出差异化、富含文化价值的商品与服务。在此,笔者将传统产业基于文化资源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定义为“传统产业文化化”,并依此提出“产品一服务”文化化模式设想。“文化化”意为各种对文化资源的运用行为与方式。

文化根据其所展示的形态,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些文化是有形的,例如,古建筑景点如长城、土楼,还有传统工艺品,如面人、剪纸,有形的文化易于通过转移、嫁接从而附加到一般的商品与服务之上。而传说、故事、习俗、大众语言,这些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可以根据一定的创意总结、提炼出相符程度极大的特征符号,融入传统产业的产品与服务之中。因此,根据文化资源的“有形一无形”与传统产业项目的“产品一服务”之分,设计出传统产业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增值的“产品一服务”文化化模式,如表1所示。

在“产品-服务”文化化模式中,对于传统产业产品的设计,有形文化资源重在形象的提炼,灵活运用于产品的廓形、款式、包装与商标之上,因此对文化资源的创意化运用是资源转化的关键;而无形文化资源的利用重在对其精神价值的提取,融入产品理念的设计,在商品的营销之中易于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以较高的文化价值获得良好的市场效应。模式中对于传统产业服务的设计,重在“体验”。可以从消费者对现代工艺流程文化的探索需求出发,整合企业的生产资源,让消费者能够观赏与体验现代的生产技艺;也可以满足部分消费者对商品在历史上工艺的文化认知需求,设计传统产业的服务体验项目,如“历史技艺重现模式”。企业通过复原一些传统产品在历史上的生产工艺与生产场景,如重现服装制造在历史上的纺织技术与古时使用的提花机、斜织机等传统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历史上的技艺、再现传统生产场景,将在特定文化消费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对于文化资源采用何种运用方式,应视不同产业特征与目标消费者的特性而定。有些行业的产品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例如陶瓷、红木家具,那么稍经整合,企业便可呈现较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与体验服务,有些行业属于资源性行业,则可以思考塑造优质的工业景观,满足消费者的现代文化体验需求。

4、结语

要实现高的价值,文化资源离不开高创意、高科技与高艺术,且产品的设计与生产需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偏好特点,同时结合传统产业自身固有的特质以及所要利用的文化资源的特质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与转化、找到适合自身的最佳途径,传统产业才能够从文化资源中打破传统产业的粗放型增值方式、获得产业的良性增值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传统产业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产业升级问题分析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