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媛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东莞 523059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重,卧床时间长,肠蠕动减弱及大脑皮层抑制,再加上利尿脱水药物的应用,使肠腔内缺水,多重的原因使患者便秘的发生率高,临床医生常常是使用开塞露纳肛来解决患者的便秘问题。由于开塞露的细端只有3.5 cm长,而成人的肛管就有4 cm长,再加上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不能有意识的控制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当开塞露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时,患者就在低级神经的支配下完成排便。使进入患者的药液还没来得及软化大便,就大部分已流出肛门外,通便效果不理想。我科采用改良开塞露纳肛,通便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选取在该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66.5±5)岁。全部经CT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GCS评分为3~9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3 d以上未解大便,未使用其它干预方法通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肛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左侧卧位,臀部稍垫高,臀下垫一次性纸尿布,备屏风。①观察组患者选用一次性肛管,无菌剪刀,开塞露和检查手套。操作者戴检查手套,用无菌剪刀将一次性肛管剪成15 cm长,与开塞露细端开口处相连,轻挤开塞露,排出肛管内空气后,再挤出少许开塞露润滑肛管前端,分开臀部,暴露肛门,将肛管插入7 cm左右,缓慢挤入开塞露2支后,将肛管稍抬高,让肛管内药液全部进入肠道。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方法纳肛。即操作者戴检查手套,将开塞露细端打开后,分开臀部,暴露肛门,将开塞露细端全部插入,挤入开塞露,连用2支。因两组患者均存在意识障碍,无法表达自已的感受,也无法按操作者的旨意,来有意识的控制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所以两组患者在纳肛后,均保留原体位10~30 min,观察通便效果。
1.2.2 效果评定 根据患者大便排出的多少来评定纳肛的效果。显效:大便的量大于100 g;有效:大便的量少于100 g;无效:无大便排出,只有开塞露的药液。
1.2.3 不良反应观察 纳肛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痛苦表情,有无药液外溢,有无肠道出血及粪便嵌顿等不良反应。
1.2.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纳肛后排便效果比较[n(%)]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纳肛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根据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改良开塞露纳肛在通便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开塞露纳肛,药液外溢及粪便嵌顿的发生比传统开塞露纳肛少,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都未出现痛苦表情和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便秘是指个体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和(或)排出干硬粪质[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进食缺乏纤维素类食物及大脑皮层抑制,外周排便知觉异常产生无便意感,极易产生便秘。便秘发生后,临床医生最常见的医嘱是使用开塞露2只纳肛。由于开塞露细端只有3.5 cm,而成年人的肛管就有4 cm,排便反射又是由直肠壶腹部的神经来完成,直肠壶腹部距肛门约7 cm,传统开塞露纳肛,挤入肛门内的开塞露只能到达肛管内,由于插入深度不够,药液容易外溢,根本无法到达干燥的粪便中,软化粪便效果不佳[2]。常出现粪便嵌顿需用手将粪便掏出,或是多次反复的使用开塞露纳肛,或是加用果导,番泻叶来增加通便的效果。这不仅增加了护理工作量,还会导致肠粘膜损伤,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用改良开塞露纳肛,是将肛管与开塞露细端开口处相连,将肛管插入7 cm左右后挤入开塞露。由于插入较深,一方面药液已到达直肠壶腹部,它会刺激直肠壶腹部的神经来完成排便反射,另一方面药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也能充分软化粪便。且开塞露用量少,不会因为腹压增加而导致颅内压增加,使病情加重。
开塞露主要成分是甘油制剂,由于高渗透压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可润滑肠壁,软化粪便易于排出[3]。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耐受性差,传统开塞露纳肛,由于插入浅,药液容易外溢,润滑肠壁,软化粪便的时间不够,影响通便效果。改良开塞露纳肛,使插入的长度增加,使药液在肠道内有较长的停留时间来软化粪便,有助于粪便的排出。由于一次性肛管的大小刚好能与开塞露的细端紧密连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也适用家庭的使用。
[1] 朱华,高辉,毛学惠.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1-3.
[2] 姜 华,秦丽红.开塞露使用方法的该进[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