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繁宏,张 健,张建华,田汜明,李婷文
“栏间节奏感”是指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对其速度快慢的判断能力,它是对每一个动作所用时间的细微感觉的总和,也是在全程过程中对每个动作在开始和结束的过程中所用时间的变化大小。它的基础是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对于每个动作的身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感觉。“栏间节奏感”灵敏度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运动员能否区别和判断每个阶段的不同跑速的准确程度,它是跨栏运动员的专门感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跨栏跑运动员的栏间节奏知觉以及正确估计跑动频率的能力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而形成的,并且是适合于自己节奏感的一种跑法,主要有听觉、视觉、本体感觉以及动觉分析器在长时间的运动训练中不断协调活动,逐渐建立起来的对跑动节奏的精确感觉。最初阶段的“栏间节奏感”主要依靠听、视觉分析器而感知。通过视觉来判断身体在运动中相对位置的变化,并用听觉来判断跑进节奏的快慢,从中来推断动作与时间的关系,并且确定跑动节奏。“栏间节奏感”进一步提高、深化,则有待于本体感觉和动感分析器的精细分化。准确灵敏的“栏间节奏感”必须通过经常实践,依赖于肌肉运动知觉的高度发展。因此,跨栏跑运动员在日常运动训练中应有目的地、自觉地判断跑速节奏,并及时与过去的跑术节奏作比较,不断调整判断能力,是提高速度节奏知觉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栏间节奏感”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在400 m跨栏跑比赛中,通常存在后半程比前半程慢,且前后半程跑速差距较大化的现象,及跨栏技术变样、跳栏的现象。研究表明,主要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运动员缺乏足够的耐力所造成的;另一种则认为是由于速度较差,在前半程跑的太快,速度储备不足,并且没有栏间节奏感,造成了在前半程消耗了大量体能,后半程没有足够体力导致速度下降。除了这两种可讨论的原因外,以下几种也是造成“先快后慢”,全程没有节奏感的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
1)没有充分认识到“栏间节奏感”是在训练和比赛中合理分配力量和调节速度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2)日常训练中没有重视对每个阶段以及全程的“栏间节奏感”的训练和培养。3)在赛前没有制定出发挥机能潜力的最佳战术方案,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特别是在400 m栏比赛中不能有效的控制栏间节奏度。
调查研究表明:不少教练员在训练中只规定运动量和强度,在练习时根据要求不断调整运动员的跑动速度。在训练中这种要求通常都会有,但对培养运动员“栏间节奏感”有高度的自觉意识程度远远不够。例如,制定比赛战术方案时,大多数运动队只作“定性”安排,很少运动队有较准确的“定量”打算。大部分运动队在制定战术方案时,没有严格制定每个分段成绩要求,就连大概的分段成绩要求也不提,尤其是在基层运动队训练和运动会上更是如此。这些战术方案分类大致如下:采用“先快后慢”的战术;“先以正常的节奏跑完几个栏,中途速度下降导致后面几个栏就以跳栏或动作变形为主”来完成比赛;“开始跑得顺,中间稳,后面坚持,最后拼”的战术等。这样的比赛战术方案,根据各队运动员的不同情况,有时会在比赛中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但运动实践证明:仅有这样的“定性”安排完全不能适应现代400 m栏的需要。因为在比赛中,运动员很难有效地控制速度,即使能控制,这种控制也不是十分严格和准确。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400 m栏中,优秀运动员的跑速(尤其是跨栏项目)越来越倾向于节奏跑和匀速跑,前程和后程的速度无过大差距。这需要运动员具备灵敏度较高的“节奏感”。
通过上述分析,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在训练和比赛中制定正确、完善的战术方案的必要性,而且要充分认识到培养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准确掌握速度能力的重要性,这种能力的基础就是运动速度的“节奏感”。
田径规则规定,200 m和200 m以上径赛项目,一律按逆时针方向跑进。鉴于400 m栏有5个栏架设置在弯道上,运动员以左腿为摆动腿、右腿为起跨腿对专项成绩更为有利。其好处至少有3点:1)便于身体左倾而更好地克服弯道跑的离心力;2)有利于跑进的足迹最大限度地贴近左侧分道线而减少实跑距离;3)可避免左腿起跨易出现的起跨腿从栏侧绕过而造成的犯规。
很多研究认为,400 m跨栏跑和400 m平跑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两者距离相等,同属极限强度运动项目,供能特点及对运动员身体形态和机能的要求极为相似。但“非常显著相关”毕竟不是完全等同,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被誉为“跨栏王”者会是美国的埃德温·摩西,而不是别的世界顶尖级400 m平跑运动员。
400 m跨栏跑与400 m平跑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必须跨越10个栏架,然而实践中人们对这一区别的实质的研究似乎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或者说虽然有所重视而研究尚限于浅层次探讨,对10个栏架所带来的羁绊性困难考虑过多,而对其可利用的一面着眼偏少。
400 m跨栏跑的栏架较低(男子91.4 c m,女子76.2 c m),加上科学选材、训练的日益进步,运动员跨越这样的障碍可谓轻而易举。已有人提出了“跑栏”和“跑栏步”的理念。事实上,400 m跨栏跑运动员比赛中通常出现的“跳栏”和“捣小步”等缺陷,与栏架高度并无直接关系,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是体能不足和栏间跑节奏紊乱。进一步分析,体能不足和栏间跑节奏紊乱或多或少与运动员未能具备左右腿轮流起跨的技术技能有关。
跨栏跑的节奏通常被称为跨栏跑的灵魂,良好的栏间节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既要有良好的速度,又要有稳定的节奏,才能保证在快速跑中准确踏上起跨点上栏,这样不仅可使体能消耗更加节省化,有利于平跑速度的发挥,而且还能使跨栏跑的动作达到更加协调和自动化,使运动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潜能,创造优异成绩。400 m栏栏间跑有相同节奏和混合节奏两种。相同节奏指全程所有栏间跑都用相同的步数跑完,世界优秀运动员大多数均采用此种跑法,例如男子400 m栏世界纪录创造者凯文杨起跑至第1栏21步,栏间跑13步,最后40 m 15步。混合节奏指前半程或者是不同段落采用不同的步数完成,有些运动员前5栏13步,5-8栏14步,8-10栏15步;或者是前半程13步,后半程14步。
高水平的栏间跑速度是400 m栏跑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栏间跑的速度在步频相同的情况下又取决于跑的步数。不同的栏间步数所获得的栏间速度是不同的,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平跑速度及步长。男子优秀运动员的步数在13-15步。因此,运动员在确定步数时,应根据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平跑速度选择适合自己身材、素质的栏间步数,切不可盲目减少跑的步数而造成步频减慢,使平跑速度得不到最佳发挥。表1显示了栏间跑的步数与步长的关系。
表1 400 m栏栏间跑步数所对应的步长
栏间步数的多少与400 m栏成绩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逐渐减少栏间跑的步数,提高栏间跑的速度是提高400 m栏成绩行之有效的方法。如400 m栏王摩西用栏间13步一跨到底,曾四创世界纪录,获得过第21届和23届奥运会400 m栏金牌,第一届和第二届世锦赛400 m栏冠军。他身材修长、速度快、速度耐力好、栏间跑自然放松、节奏明显,最大步长可达到2.97 m,这正是他久霸世界400 m栏王位的关键所在。
1)“栏间节奏感”的灵敏度与跨栏跑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和训练水平有关。有一定的训练史、训练年限长(一般5年以上)、运动技能水平高的优秀运动员所掌握速度节奏的能力就比较强,这是由于他们的“栏间节奏感”灵敏度较高而产生的个人竞技效果。训练年限比较短、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所表现出的结果则相反。
2)“栏间节奏感”的灵敏度与跨栏项目有密切的关系。400 m跨栏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要求较高,比赛强度、动作节奏变化较大,动作频率较高,所以,运动员在比赛中难易控制速度。但在短跨距离的比赛中,运动员很难控制栏间节奏,导致运动员“栏间节奏感”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是由速度快,动作节奏快、变化大的特点所决定的。
3)“栏间节奏感”的灵敏度与训练和比赛的强度有关。不同强度训练,运动员对速度节奏感的判断不同。一般在中等强度训练时,“栏间节奏感”较为灵敏,在大强度和极限强度(即比赛中)时,“栏间节奏感”的灵敏度则受到了一定制约,表现能力不高,致使运动员要有“先高强度﹑在致使大运动量”的训练目标。
4)短跨与400 m栏的训练中,“栏间节奏感”的灵敏度不尽相同。400 m栏时,尤其是在强调强度要求相同、间歇时间固定的条件下,运动员由于前面的一个或数个阶段跑中引起的感觉和时间信号所产生的瞬间或短时记忆的反复作用,会产生较为灵敏的“栏间节奏感”。相反,在短跨训练或比赛中,由于没有前面的瞬间感觉和时间信号作为参考对照,其“栏间节奏感”较差。
5)专门训练是提高“栏间节奏感”灵敏度的有效措施。部分经过长期训练的400 m栏运动员即便没有进行系统的“栏间节奏感”训练,也会对自己的跑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为了更有效地发展“栏间节奏感”,以利于科学训练和在比赛中有效地控制速度节奏,应在训练中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栏间节奏感”的训练。
1)根据运动员的现有水平,采用不同训练措施。注意发展和培养400 m栏运动员的“栏间节奏感”的最终目的是善于在比赛中合理地分配体力和调节速度的能力。因此,要进行经常性的模拟比赛条件的训练。2)运动员的经验、兴趣、态度、情绪诸方面都会对时间的准确估计有影响。所以在进行“栏间节奏感”训练时,必须和其他心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收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3)训练方法要多样化,但基本训练手段应宜固定。培养运动员“栏间节奏感”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整个训练计划的要求,在训练中让运动员通过自我意识来不断判断和调节自己的速度节奏。训练计划中的速度、距离、密度、练习量要有变化,这对运动员适应不同条件、产生良好的速度感是有积极作用的。训练的主要手段宜固定并经常采用,便于检查训练效果和测定“栏间节奏感”的灵敏程度。4)在运动训练中可用多种时间信号,给运动员不断提供判断跑速及纠正和调节跑速的信息。例如,教练员手计秒表向运动员报成绩,节拍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等等,这些都是向运动员提供时间信号的有效措施。5)通过测验、比赛分析各分段成绩,对照预定速度节奏的要求,评定控制速度节奏的能力,找出差距,在以后的训练中继续进行调节。
1)“栏间节奏感”灵敏度的强弱表现在运动员能否区别和判断不同跑速的准确程度,它是400 m栏运动员的专门感知觉之一。2)400 m栏运动员要在比赛中合理地分配体力,使用力量和调节速度,必须具有良好的栏间节奏感,日常运动训练中应当十分重视对运动员“栏间节奏感”的培养。3)“栏间节奏感”的形成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和比赛中的不同强度和反复跑的次数等各种训练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形成良好的“栏间节奏感”是一个复杂、易变、漫长的过程,应启发和教育运动员有目的地、自觉地、严格地进行“栏间节奏感”的训练。
[1] 体育院系教材编委会.田径(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2] 韩菊元.掌握训练规律,走科学化训练之路[C].运动训练科学化讨论会文集,1986.
[3] 茅 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4] 张佩珊,江为民.400米成绩和400米栏技术在不同等级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1).
[5] 姚国强.摩西400米栏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