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伟
河南扶沟县中医院骨科 扶沟461300
寰椎特殊的解剖位置直接影响到上颈椎的稳定性。颈椎骨折中寰椎骨折占2%~13%,所有脊柱骨折中为1.3%。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如果损伤脊髓上颈段,则会引发严重的后果[1]。Halo-vest术由于手术时间太长且复位不理想,很少用于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Maherl、Brooks术、后路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术、经口咽钢板寰枢椎固定术等传统手术方式,均会损伤或者彻底破坏患者枕-寰-枢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患者术后头颈旋转运动功能明显受到限制[2]。2008-09—2011-12,我们对32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年龄22~72岁,平均(48.2±12.6)岁。致伤原因:车祸17例,坠落伤9例,其他6例。合并面部软组织损伤21例,头部外伤27例,四肢骨折7例。入院后先牵引颅骨,在1周之后进行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均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骨折且移位明显,需行手术治疗。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枕部放射痛或者疼痛,颈部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但无1例患者表现有脊髓神经功能受损。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寰椎前1/2、3/4、寰椎半环Jefferson骨折各为7、12、13例,MRI显示患者横韧带均出现断裂。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处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牵引颅骨,牵引的角度根据患者受伤机制进行合理的调整,牵引的重量为2 kg。督促患者在餐后使用生理盐水交替消毒液进行漱口,术前3天用洗必泰溶液棉球擦拭患者口腔.2次/d,预防口腔溃疡。术前7天开始禁烟以及进过硬或刺激性强的食物,防止损伤口咽部软组织。术前2天开始食用半流质食物,术前1天禁食,术前30 min服用头孢呋辛。
1.2.2 手术步骤 仰卧位,Mayfield头架进行固定,颈部处于轻度拉伸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口腔清洗。用Codman撑开器将口咽部充分显露后,再次清洁口腔。用S形拉钩将软腭牵拉开,充分暴露口咽入路的解剖标志。将软腭和咽喉黏膜切开,用丝线将其和两侧软组织缝合固定。纵向肌肉沿着中线切开,将寰椎前弓以及两侧侧块前路充分暴露,器械辅助复位骨折。确定侧块的中心点作为螺钉进钉点,采用45 mm的4孔Axis钢板固定,长度20 mm,直径3.5 mm。如果存在后环骨折,不需要特殊处理,在前弓钢板固定、骨折完全复位后,其能自行的复位。骨折固定后,“C”型臂X线机透视确保钢板螺钉位置满意,再次清洗和消毒,用0号可吸收线逐层缝合肌层和黏膜。
1.2.3 术后处理 使用颈托制动4~6周颈部,插管以及鼻饲管保留5~7 d。如果存在吞咽反射则可将鼻饲管拔出。及时将口腔内的分泌物吸出,充分保证患者咽后壁切口的洁净和干燥。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4 h/次。术后第7天,拔出气管插管以及鼻饲管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可佩戴颈托进行适度地下活动。术后进行3~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寰枢椎的稳定性,术后1周进行VAS评分。
本组均顺利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5~124 min,平均(103.2±12.9)min。术中出血量约为90~320 mL,平均(156.3±62.3)mL。术中未出现断裂、螺钉松动、脊髓损伤、钢板移位、椎动脉损伤等。共放置32块钢板。寰椎中置入64颗侧块螺钉。术后行CT检查发现3例患者螺钉位置过于靠近椎动脉沟,但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术后VAS评分0~3分,平均(1.4±0.9)分。术后6个月影像学结果显示,均骨性愈合,寰椎关节的生理功能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1例内置物相关并发症。
前路钢板内固定是一种生理性固定,能有效恢复患者枕-寰-枢区的稳定性,充分保留寰枕、寰枢关节的活动度。达到解剖复位满意效果,降低骨不愈合以及持续的创伤后出现疼痛的几率。术后患者不需要使用Halo-vest支架进行固定,避免长期使用外固定制动引发的寰枢关节不可逆脱位、关节病以及进行性颈部疼痛。术后患者可以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切口处于口腔内部,符合人们的美观要求。和后路寰枢、寰枕关节融合合固定技术相比,能更好对寰椎前弓骨折进行处理[3]。但口咽入路容易感染,寰椎侧块的螺钉也会增加椎动脉、脊髓损伤的风险,技术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寰椎骨折伴横韧带损伤[4]。
[1]马维虎,许楠健,徐荣明,等.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4):293-298.
[2]胡勇,马维虎,顾勇杰,等.经口咽入路内固定治疗孤立性寰椎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脊柱外科杂志,2011,9(3):131-134.
[3]胡勇,徐荣明,马维虎,等.不稳性寰椎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2):115-120.
[4]蔡贤华,李明,黄卫兵,等.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3):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