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霞
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 汝州467543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多发生在长期卧床患者的受压部位。压疮不仅可延迟患者康复,还可因继发感染危及患者生命[1]。2012-01—2012-12,我们选取48例长期卧床患者为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选取2011-01—2011-12采取传统护理方法的44例同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本组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9~78岁,平均(54.9±6.1)岁。住院时间32~67 d。对照组44例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30~76岁,平均(53.1±4.6)岁。住院时间30~65 d。根据Braden量表[2]对2患者进行压疮发生风险评估。观察组:高风险34例(70.8%),中风险12例(25.0%),低风险2例(4.2%)。对照组:高风险31例(70.4%),中风险11例(25.0%),低风险2例(4.5%)。2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压疮危险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护理管理(1)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对压疮发生风险评估,填写评估表和压疮风险护理单,并制定具体护理计划。高风险者床边挂“预防压疮”警示牌,加强密切观察,根据病情变化随时采取措施做好皮肤护理,并每24~48 h再次进行评估。(2)严格执行床旁交接班制度,交班责任护士详细填写当天护理情况并注意事项,告知接班责任护士,以保障护理的连续性。(3)科室每月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压疮危险评估方法,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压疮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改进质量。
1.2.2 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的重点在于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出汗、擦伤及大小便等易造成患者皮肤潮湿污染,极易形成压疮。(1)每日为患者更换床单、病号服、被褥等,保持卧具干净干燥。(2)为患者清洁皮肤1次/24~48 h,重点清理腋窝、腹股沟、颌下等易出汗的部位,以及肘部、足跟等身体骨粗隆突出、易受压处。及时清除黏在皮肤上的污物、汗液等。辅助使用滑石粉或爽身粉使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在受压皮肤处及容易发生压疮的皮肤区域定期用指腹轻柔局部按摩,减少压疮的发生。(3)在患者每次排便后应先用干纸巾擦拭,然后用湿巾清洗皮肤,最后使用炉甘石洗剂等外涂肛周,以减轻肛周潮红、糜烂。对于腹泻者,应及时通知医师用药,以减少排便次数。
1.2.3 减压护理 有报道称[3],压力是引起压疮的一个重要原因,皮肤受压9.33 kPa超过2 h时便可引起不可逆的组织损害。针对极度消瘦、皮肤弹性差、截瘫的患者,我们使用气垫床、水垫床和海绵垫等分散身体压力。加强翻身拍背也能够分散压力,为患者翻身1次/2 h,30°侧卧位交替进行,用软枕或者高弹力海绵垫支撑,以分散骨突部位压力。
1.2.4 营养治疗 加强患者营养不仅可以减少压疮的发生,还有利于患者原发疾病的改善。由于长期卧床患者大多因原发疾病存在营养不良,皮下组织变薄,骨突部位更加明显,皮肤容易受损且愈合较慢,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我们针对患者营养情况,由营养师制订肠内或肠外营养治疗方案,改善患者营养,降低压疮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2组中数据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取改进的综合护理措施后,压疮的总发生率由20.45%降低至6.25%,高风险组压疮发生率由13.64%下降至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n,%)
长期卧床患者大多因原发疾病存在程度不等的营养不良,容易发生压疮。压疮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给治疗增加了难度,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此,我们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压疮发生的原因、Braden量表对患者压疮发生危险评估方法以及预防要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科实际操作的护理方案,将压疮评估和护理责任到人,并与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以及工资挂钩,切实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结果显示,压疮的发生率由以往的20.45%降低至6.25%,高风险组压疮发生率由13.64%下降至6.25%,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结合科学的护理方法,能够大大降低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率。
[1]刘光维.压疮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10):2 082-2 084.
[2]Paul JB,Keller A.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review of risks and preven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02,28:1 379-1 388.
[3]陶惠容,谢晓霞.压疮护理的研究近况[J].医学文选,2000,19(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