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腭侧阻生尖牙与寰椎后桥相关性的锥形束CT研究

2021-10-12 00:56田浩楠林敏谢丛蔓任嫒姝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寰椎尖牙双侧

田浩楠 林敏 谢丛蔓 任嫒姝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高校市级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1147

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是正畸患者中的一种牙齿萌出异常,发病率为1%~2%[1],其病因常见理论包括引导理论和遗传理论[2]。引导理论认为侧切牙良好的引导功能对于上颌尖牙的正常萌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颌侧切牙缺失、畸形或者发育不全者发生上尖牙腭侧阻生的概率较高[3]。但部分尖牙腭侧阻生患者的邻近侧切牙发育正常,这提示其发生可能与遗传有关系[4]。有研究[5-6]表明,腭侧尖牙阻生的发生与颅颌面颈部骨骼发育异常具有相关性,例如蝶鞍桥、寰椎后桥、寰椎后弓缺陷以及颈椎融合等,原因可能在于其具有共同的胚胎来源[7-8]。寰椎是高等脊椎动物的第一颈椎,成环形,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寰椎后桥又称为寰椎椎动脉沟环,指寰椎后弓上跨于椎动脉沟上方的环形或者半环形骨性结构,根据Cederberg等[9]分类可将寰椎后桥分为4种类型(图1)。椎动脉沟内有椎动脉、第一颈神经和交感神经丛等通过。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是指由于椎动脉受到骨性沟环的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耳鸣、眩晕和臂丛神经压迫症状等[10]。目前,关于上颌腭侧阻生尖牙与寰椎后桥相关性的研究[5-6]均表明上颌尖牙腭侧阻生患者的寰椎后桥发生率明显高于尖牙正常萌出者,但此类研究均使用二维头颅侧位片对寰椎部位进行观察,其存在图像不清晰和影像重叠的局限性。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现已在口腔医学方面成熟运用,其辐射量小、清晰度高和图像三维重建使得CBCT更为口腔医生所接受。本研究旨在使用CBCT研究上颌尖牙腭侧阻生与寰椎后桥发生是否有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2019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正畸患者。所选研究对象均可在CBCT图像中清晰地观察到上颌尖牙及其周围组织以及颈部寰椎结构。CBCT拍摄均采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的同一台CBCT(KaVo公司,德国),扫描参数:球管电压120 kV,电流5 mA,曝光时间8.9 s,层厚0.4 mm,可视范围12 cm×8 cm。拍摄要求:实验对象取端坐位,头部固定,面中线与仪器的指示中线重合且与地面垂直;平面与地面平行,正中位咬合,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出并保存。实验组纳入临床检查与CBCT确诊的至少一侧上颌腭侧尖牙埋伏阻生患者117例,年龄10~47岁,平均(19.01±7.73)岁,男性48例,女性69例;对照组为随机选择临床和CBCT检查均显示双侧尖牙正常萌出者147例,年龄9~43岁,平均(18.61±7.12)岁,男性54例,女性93例。排除标准:CBCT未能显示上颌尖牙及其周围组织和颈部寰椎完整形态;图像质量不清晰;唇腭裂、外伤、颅颌面异常和综合征以及其他牙齿畸形。

1.2 方法

使用Mimics 20.0软件导入实验对象的CBCT数据。参考Bayrakdar等[11]的研究,选取寰椎部位矢状截面图以及三维重建图像后分析双侧寰椎后桥发生情况(图1)。所有观测指标均由第一操作者完成,并于2周后对观测指标进行第二次测量。

图1 寰椎后桥类型Fig 1 Ponticulus posticus types

根据Cederberg等[9]关于寰椎后桥发生情况的分类,规定4种寰椎后桥类型。类型1:椎动脉沟周围无钙化。类型2:寰椎上关节凹后上缘和(或)寰椎后弓同侧上缘间存在骨性突起,骨桥高度小于整体高度的1/2。类型3:寰椎上关节凹后上缘和(或)寰椎后弓同侧上缘间存在骨性突起,骨桥高度等于或大于整体高度的1/2,但未形成闭合骨环。类型4:寰椎上关节凹后上缘及寰椎后弓同侧上缘间形成完整闭合的骨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卡方检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寰椎后桥的发生率以及单/双侧寰椎后桥发生率、各组不同性别寰椎后桥发生率和各组两侧寰椎后桥类型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寰椎后桥发生率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有/无寰椎后桥的人数分别为41(35.04%)和76(64.96%),对照组中有/无寰椎后桥的人数分别为31(21.09%)和116(78.9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单侧/双侧寰椎后桥发生率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单侧/双侧寰椎后桥的人数分别为19 (46.34%) 和22 (53.66%),对照组中单侧/双侧寰椎后桥的人数分别为15(48.39%)和16(51.6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中男性有/无寰椎后桥人数分别为26(54.17%)和22(45.83%),女性有/无寰椎后桥人数分别为15(21.74%)和54(78.26%),结果显示实验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男性有/无寰椎后桥人数分别为11(20.37%)和43(79.63%),女性有/无寰椎后桥人数分别为20(21.51%)和73(78.49%),结果显示,对照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侧寰椎后桥类型(不区分左右)比较见表1。1+2型寰椎后桥在实验组男性发生率(14.58%)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1.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侧后桥类型中,实验组男性患者后桥类型2+2、1+3、2+4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8.33%和8.33%,高于对照组的发生率(5.56%、3.70%和1.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寰椎后桥类型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ponticulus posticus type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其余各组发生率相近。

3 讨论

Elliott等[13]通过Meta分析结果显示,寰椎后桥在头颅侧位片的发生率为16.6%,在CT图像中为17.2%,总的发生率为16.7%。研究[11]显示,正畸患者中寰椎后桥的发生率为36.5%,且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Geist等[18]发现,寰椎后桥发生率为26.2%。本实验研究对象为至少一侧上颌尖牙腭侧阻生的患者,对照组为上颌尖牙均正常萌出的正畸患者,结果显示实验组有寰椎后桥的总发生率(35.04%)明显高于对照组(21.09%),这与Leonardi等[6]研究结果一致,其上颌尖牙腭侧阻生患者中寰椎后桥的发生率为34.2%,而对照组为20%。Haji Ghadimi等[5]发现,上颌尖牙腭侧阻生患者中42.9%伴有寰椎后桥的发生,而对照组发生率为18.7%。Matsuoka等[7]发现,上颌尖牙腭侧阻生患者寰椎后桥发生率为5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7%。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尖牙腭侧埋伏阻生伴寰椎后桥的患者中男性占较大比例,而Haji Ghadimi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间无差异。本研究与其他研究寰椎后桥发生率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实验方法不同,本研究使用CBCT观察寰椎后桥的发生及其分型;种族差异,本研究纳入的实验对象均为中国人;样本数量不同,本研究纳入的样本数量均多于其他研究[5-6]。

以往关于上颌尖牙腭侧阻生和寰椎后桥相关性的研究均使用头颅侧位片,但其存在解剖结构重叠、影像不清晰等[19-20]不足,不能将左右侧寰椎后桥进行区分,且只将寰椎后桥分为3类:无寰椎后桥、部分寰椎后桥、完全寰椎后桥。本研究使用CBCT对寰椎左右侧后桥均进行观察,三维重建后的图像可任意旋转,避免解剖结构重叠,可从多角度观察寰椎后桥发生情况,并且根据Cederberg等[9]的研究将寰椎后桥分为1~4类。寰椎两侧后桥分类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单侧寰椎后桥与双侧寰椎后桥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863),这与Bayrakdar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使用CBCT分析了正畸患者中寰椎后桥的发生情况,单侧与双侧寰椎后桥的发生率分别为43.9%和56.1%,而Tripodi等[10]研究结果显示,单侧与双侧寰椎后桥发生率分别为25.67%和74.33%。本研究结果显示,1+2型双侧寰椎后桥在实验组男性发生率比对照组男性发生率更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组中2+2、1+3、2+4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8.33%和8.33%,高于对照组的发生率(5.56%、3.70%和1.85%)。

Tripodi等[10]指出,寰椎后桥并伴有头痛者32.43%,伴耳鸣者6.08%,伴偏头痛3.38%。还有学者也指出患有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眩晕、头痛和臂丛神经压迫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

综上所述,上颌尖牙腭侧阻生患者寰椎后桥的发生率高于上颌尖牙正常萌出者,尤其是在男性患者当中。在上颌尖牙萌出阶段,如果发现寰椎后桥应警惕上颌尖牙的萌出,而对于发现上颌尖牙腭侧阻生的患者应观察寰椎后桥的发生以及有无不明原因的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尽管正畸医生并不治疗正畸患者的颈椎异常情况,但是作为医务人员,都有责任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完整解读,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并且给予转诊建议。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寰椎尖牙双侧
寰枢椎后方结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CBCT研究阻生尖牙与正常尖牙根尖位置的差异
正畸和外科联合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颌尖牙异位至对侧阻生1例
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进展
寰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寰枢椎脱位系列讲座(三)
口腔正畸排齐阶段两种牵引尖牙方法的对比探析
寰椎椎动脉沟变异与椎弓根置钉的三维C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