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立霞
(大连市甘井子区宇峰小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数学复习课作为一种基本课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更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建构、合作交流,促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基于此,教师要加强对数学复习课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情感准备状态,决定了他为完成该项学习任务准备付出努力的程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教师要依据复习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为上好复习课作好情感铺垫。如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线、角的复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做‘花米线’游戏。让两个学生合作,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对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的复习。通过游戏的方式讲授数学知识,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有趣。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相关的知识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中一一被激活,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找出内在联系,使之串联成线,连结成块,形成知识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构教育理论认为,如果学习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的经验,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知识点往往是分册、分散出现的,因此,复习课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头脑里留下系统的、完整的印象。
回忆要点即让学生回忆所复习内容的知识要点,再现知识的特征和学习过程。梳理交流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先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再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融会贯通,弄清思路,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达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如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平面图形”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相关的知识有哪些。学生通过回忆,将自己头脑中暂存的有点杂乱、零散、无序的知识呈现出来。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最后进入六人小组合作交流、梳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对平面图形面积之间关系的建构。通过梳理,使知识成为有结构的编码系统,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个体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主动加以“建构”。因此,在学生完成知识的整理之后,教师要及时展示交流知识结构图,将学生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使之“竖成线”“横成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评价、讨论,促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在展示后,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如“你对这个知识网络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等等。在学生的相互质疑、评价中完善结构图,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框架。
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是静态的,不稳定的,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转化为动态的认知结构。教师应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这种结构更加明晰,实现学生个体的知识内化。
基本练习主要是知识的再现性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投入学习的机会,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行为表现中理解知识结构的内涵,将新的知识结构融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实现同化。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结构,是否人人达标。基本练习的编制要紧扣知识点,围绕所学的重点设计练习。题目不要过于复杂,以便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内化的另一种方式是“顺应”,即新知改变了前知系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比较、辨析、对比等不同形式的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形成一种更高级的包容范围更广的上位经验结构,归并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中。因此,变式练习的编制要针对知识的难点、疑点设计,要体现针对性、新颖性和实践性.
如教学第十二册《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整理和复习》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共同特点,并归纳出“V=Sh”,然后,将这一知识进一步深化。教师出示一个水库堤坝的模型(橡皮泥制作的)问:“你能计算出堤坝所需的土石方吗?”学生兴趣昂然,多数学生能借助比较的思维方法产生联想,圆柱体能通过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堤坝能否也利用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呢?经过一番动手操作实践、小组讨论,学生豁然开朗,从而总结出“V=Sh”公式也适用于堤坝的体积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而且对原有公式的认识得到扩展,原来只适用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公式就拓展到所有的直柱体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复习课应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其练习必须综合、灵活,更具开放性和拓展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数学需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并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如让学生做第十二册总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复习》的综合练习:(1)出示问题:我们校园中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在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坛,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你能帮忙设计一下花坛的形状吗?(2)学生在印有长方形(标有格点)的作业纸上操作设计。
学生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如设计成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也有超常的想法,涉及椭圆、扇形、组合图形等。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平面图形的知识,还发掘了学生的审美潜能和创新潜能。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行为设计,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情感交流,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实现“人的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