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花 刘立新
雅斯贝尔斯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让人智力成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有别于一般的传统专业教育的,以往的专业教育往往都是强调了其技术性的独特,或者是其理论上的不同,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往往更多强调的是实用性,轻理论重实践,但我们不需要一个没有思想只有机械动作的人,而需要一个全面发展的,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独特的思考精神的人。那么,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培养这种精神呢,这就需要通识教育来完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快速恢复国内的相关产业的建设,全面吸取了苏联的工业模式,大力开发工业技术,并公费派了许多人才去国外学习取经,培养了一批掌握相关领域尖端技术的人才。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这些技术家虽然掌握了丰富的国外的技术和经验,但是没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国外的高新科技研制出来以后,我国人员进行相应的效仿,没有学习到一些创新知识的方法。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高新的科技,谁就能走到世界的前列,但是想要掌握高新科技,我们就需要一大批复合型的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是对很多领域都有所掌握和理解,而且对至少一门领域是十分精通的,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促进当今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才能帮助我国解决一些复杂难解的科技问题。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就需要创新,创新的根源从何而来?不难发现,只有在掌握了全面的知识以后,才有可能去谈创新,去谈思考,如果没有一个全面的知识的理解,就妄谈创新,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只有复合型人才,掌握了通识教育的人才,才可能去促进国家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具有全面的知识和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才能为以后的事业出一份力,为国家出一份力。而高职生更应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只有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能领会一些通识知识的人才,才更具有竞争力。
通识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不具有明显的专业性,也不隶属于任何一门学科领域,它是一种可以适用于每个人的教育,可以运用于以后走出社会后的每一个领域。学生在校期间若能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以后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并且能随时接受在工作中面临的各项挑战,并且能够从每一次的工作中得到思考,从而达到一个自我提升的目的。作为一个万金油式的教育,它到底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首先应该包含相应的人文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且从中吸取美德和美好的品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自立和自强的精神;其次是包含一些相应的社交知识,即一些相关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知识。当今的大学生往往只注重操作技能,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走出学校后,大多都不知如何去适应职场生活,如何跟人交流,该怎样去展现自己,让自己能够得到提升。所以,通识教育应该包含这样的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一个学生的人际理论与交往精神;最后应该包含一些相应的基础知识,比如英语、电脑、驾驶等方面的知识,综合上述的三点内容,我们就可以大概的理清通识教育包含的内容了,在理清楚内容之后,就应该去建构相应的通识教育的课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任何课程都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通识教育中也是如此,显性课程,就是在高职教育下开设的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有着具体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和上课方式,学生通过显性课程能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性的操作技巧。隐性课程是美国有位叫菲利普的学者最早提出来的,他对隐性课程提出了这样的定义,认为学生在课程上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类似于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看法,而且这种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掌握这种课程的,这是一种非正式的课程,但是都是必然发生的,这样的一种非正式学习到的课程就称之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和显性课程形成了一对概念,许多学者虽然对隐性课程的解释有所不同,但是都认为隐性课程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间接的文化传递,这种文化理念的传播是无处不在的,存在于人的周围,让人成长和提升。
隐性课程是我们没有办法掌握和控制的,我们唯有去改变以往的显性课程,也就是要提高通识内容在显性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去提升隐性课程的效果。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而轻人文教育。所以我们要在课程中去融入一些通识教育的文化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具体应该融入一些什么样的通识知识呢,首先可以把一些相应的基本的人文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进行专业性课程学习同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学会探索,学会如何去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学会更好的提升自己;另外,我们还可参考一些国外的相关经验,例如美国,其大学在开设课程时,将通识教育的课程的份额设定为40%,并提供了很多的选修课程,日本的高职院校也开设了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35%,由此发现,我国高职教育开设的相关通识教育课程还是比较少的,少于10%,所以我国高职教育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建构中,要合理的提高比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增加一些实用的选修课,融入通识教育的知识,加强学生个人的人文课程的自我修养,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好准备。
通识课程的建构离不开隐性课程的内部设计,所以根据这个需求,我们可以开发相应的人文隐性课程、道德隐性课程、自然隐性课程和价值观隐性课程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建构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在构建隐性课程的时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践性的隐性课程,还有一类是环境类的隐性课程。实践性的隐性课程,强调的是个人实践性的发展和培养,每一门实践课程的安排都应该遵循一定的中心思想进行开展,每次开展后都要有相应的反思和总结,通过这种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到一些实用性的技巧。这类隐性课程的开设,往往都先要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如果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就可以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如敬老下乡,开展一些免费的勤工俭学活动,一些暑期调查活动,一些社会志愿服务。这些课程不一定就是按以往的传统的做法,非要在课堂上完成,因为整个社会就是学生的大课堂,要充分的利用好。例如如果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可以开设音乐课程或者书法课程,通过这些人文艺术素养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如果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就可以去开设相应的模拟社团,还可以举办一些类似的设计课程大赛,让学生亲身组织领导一场比赛,从比赛中学习,从比赛中提高,从比赛中获得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如果目标是提高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定期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在讲座后,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一些主题沙龙的交流活动,通过沙龙来获得对研究一个事物的方法的理解,通过沙龙来提升自己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沙龙来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是实践性通识课程,还有一种是关于通识知识的环境类建构课程,这种课程主要是通过外部环境的改造来提升学生的通识能力。首先,将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一个相应的改造,使其更加适合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规章制度上,重视对学生人性化的尊重,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良好的环境来感染每一个学生,通过通识教育来达到育人的效果。
通识教育中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起构建起高职教育课程,这种教育期望学生能够学会先做人后成才,这种本领同时还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所以我们在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时,要充分协调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和提高。
[1]蒋宗珍.关于构建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05).
[2]方玲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线性化的项目预设与实证[J].职教论坛,2011(02).
[3]谢华.大教育观视野下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