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能进 罗文华 徐茂华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经常出现依托行业背景,相互交叉又相互支撑但专业方向和侧重点不同的专业群,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1]。而在这些相近专业群中就会出现几门共享课程是该专业群所有专业都开设的,由于各相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有方向和侧重点,所面向的就业岗位也不同,该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会出现课程名称、总课时、课程性质(选修或必修)等情况的不一致,因此教学中对这些共享课程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差异。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方法不加区分的完成对各专业共享课程的教学,并未完全体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该课程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我校的专业群共享课程《医药市场营销》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群共享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以实现专业群共享课程在各专业教学中的差异性,使其能够服务于不同专业方向,实现各类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集群[2]。高职院校一般会依托行业背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专业发展过程等内外环境因素,形成由一个或多个实力较强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3],若干个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形成服务于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专业群。由于专业群的存在,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降低成本投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共享课程是指专业群中各专业都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或选修课,是同时服务于多个专业的课程。专业群中普遍存在专业群共享课程,该课程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如我校的 《中医药基础》、《制剂技术》、《医药市场营销》等课程在药学、食品类专业中均有开设,都是药学专业群的共享课程。
《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在药学类高职院校各专业中均有开设,是培养学生医药相关产品(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原料药、医疗器械、食品等)营销策划、销售执行核心能力的主要支撑课程。目前该课程在我校14个专业中以专业平台(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种形式进行开设,由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架构体系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医药市场营销》的教学中,应当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类别,做到有所侧重,不能完全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我校药学专业群共享课程 《医药市场营销》的开发和实践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合作的道路”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依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浙高教【2011】169号)文件精神,在对各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的基础上,以培养各专业特色营销技能为导向,结合各专业就业岗位群的特点,根据营销标的不同,将医药市场营销划分为食品、药学(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中药、国际贸易5大类别,以此对《医药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整合,搭建营销“共性+特性”的专业群共享课程教学平台,运用“融合性”教学模式,使《医药市场营销》教学在各个专业类别的实际教学时既能把握基本的营销共性,又能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特色化的类别特性营销教学,使其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无缝对接。
1.专业子群类别的整合和划分。经过对我校1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大纲的分析,发现这些专业对学生营销技能培养要求上具有共性。如14个专业经过该课程的学习都要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娴熟的销售技巧、熟练的营销环境分析能力、STP(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策划能力。但由于各专业岗位群销售标的不同,就业方向和岗位群也有不同,也需要学生掌握自身专业相关的营销技能。比如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专业的学生就要求其能够掌握针对食品特性、符合食品相关法规、具备食品意识的营销技能,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倾斜和侧重,以实现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另一方面,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两个专业由于同是食品类别的加工和检测环节,他们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要求就基本一致,不需要再进行区分。按照此改革思路,我校的14个专业可划分为药学专业群下面的食品、西药、医疗器械、中药、国际贸易五个子类别,分析得出共性营销技能和各类别的特性营销技能,以此来界定不同类别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各类别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组和筛选(见表1)。
2.市场营销“共性+特性”教学平台的搭建。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基于对食品、西药、医疗器械、中药、国际贸易5个子群类别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药学类专业群销售标的的不同营销特性,我们对原有的《医药市场营销》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筛选,搭建营销“共性+特性”的《医药市场营销》教学平台,其中营销共性部分包括营销概述、营销分析、STP战略、4P营销组合、销售执行营销等教学内容,而营销特性部分则与划分的5个子类别相对应,包括“食品营销、化学药生物药营销、医疗器械营销、中药营销、国际化营销”等部分,每个特性部分由产品特点、营销特殊性、营销案例、营销伦理等组成,重点突出不同类别的营销特性,以实现课程教学与各专业类别人才培养目标的无缝链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融合性”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食品、西药、医疗器械、中药、国际贸易5个子群类不同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课时量,充分利用《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共性+特性”教学平台,我们在教授营销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融合各产品特点、营销特殊性、营销案例、营销伦理等特性部分,改革原有的“无差异”教学模式,坚持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建“共性+特性”融合性教学模式而不是先后性教学模式。比如在教授中药专业的《医药市场营销》时,将产品特点有机融合进4P里的产品策略部分,将中药营销伦理融合到营销战略部分,将开发的中药营销案例融入到平时的营销理论项目教学中,以真正实现既突出“中药”特性又使学生掌握了营销基本理论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灵活采用了营销角色扮演法、项目驱动法、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培养了各种营销策划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课件、图片、视频、网络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在小组协作中学习营销技能。
表1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专业子群类别划分表
4.教学团队的组合和定位。教学团队的有效组合和定位是实现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4],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我们在改革中坚持贯彻“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定位相对稳定”的原则,根据食品、西药、医疗器械、中药、国际贸易5个子群类不同专业《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班级数量和教学任务数,划分为5个医药营销教学小组,再根据营销教研室老师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各小组教学团队的组建,部分老师由于课时量不足,需要横跨不同的小组,组建后的5个教学小组保持相对稳定,各营销老师都有自己重点负责的某一类别的市场营销教学课,一改原来所有专业都教授,教授内容无差异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教学,也使老师更加清楚了自身的教研方向,为高质量的医药市场营销教学提供了师资保证。
由于市场营销岗位的普遍性和强渗透性,专业群共享课程《医药市场营销》的覆盖面非常广,以我校为例,在20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全校16个专业中的14个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受益面达87.5%,涵盖了全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共性+特性”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平台,使各专业的“特性”部分(食品营销、医疗器械营销等)与“共性”部分(营销概述、营销分析、STP等)有机融合,在各专业《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依托有针对性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按照各专业就业岗位群的不同特点,采用“融合性”教学模式,培养各专业不同岗位群所应具备的医药营销能力,从而使该课程教学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无缝对接。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是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共享课程的一次尝试性改革,其“共性+特性”的融合性教学模式为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1]胡英,夏晓静,崔山风.高职高专制剂技术课程群在不同专业背景下的改革[J].药学教育,2012(01):18-20.
[2]胡蕙芳.论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47-49.
[3]蒋新革,王韶清,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0(32):38-40.
[4]金东南,把握关键 建设高职院校教学团队[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08(3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