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讨论”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2013-08-15 00:51孟金凤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13期
关键词:讨论组内分工

◆孟金凤

(河北省玉田县窝洛沽镇中学)

一、讨论课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就必须在备课时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抓住关键,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讨论的问题,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教师要掌握问题的深浅程度,把握讨论的层次,以达到对时间的最佳控制

1.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处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操作,找到问题的关建。这样学生对问题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在总结规律性之前,组织学生讨论

课堂教学中,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动手、动口、动脑,只有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才会对知识掌握得牢而活,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将大大的加强。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愉悦。

3.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讨论

当教材中出现难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生提出新的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又不理解时,老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组织学生讨论,展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喊停,终止了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着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教师应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就只能成为新课程的点缀。

4.学生思维发散时,组织学生讨论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学生还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兼顾层次,保证课堂时间和效率

在分组时要注意将不同层次(如成绩、性格、兴趣、表达能力等)的学生进行合理组合;要加强对薄弱组的指导;一节课讨论问题不可过多,最多不过三个,两个足矣。

四、注意组内分工,团结合作,最好把结果形成文字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根据参与讨论的学生的水平来选择讨论的问题,一般应是学生一人难以解决,必须通过集体智慧在相互合作中才能而且能解决的问题,就如树上的果子,一个人够不到,一定要有人搬凳子、有人帮扶、有人递工具共同合作才能解决,不要提供大家讨论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使有大问题,也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喜欢合作讨论。要避免学生包办,就要注意组内分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工,同时,根据“木桶盛水”原理,即最短的一片决定盛水量,因此,衡量各组讨论效果应根据基础弱的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判断。这样不仅会激发基础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组内互帮学习机制的建立。有了结果,但学生不会表达,最好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这样不仅便于汇报而且会使他们印象更加深刻。

猜你喜欢
讨论组内分工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