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摘 要]《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彻底告别官场,选择归隐田园的宣言。此文笔法纯熟,结构完整,感情浓郁,影响深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此文进行写法上的分析归纳,得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写作技法,以便于学生运用写作中。
[关键词]写作;真情;技法
冰心老人曾说“我手写我心”。写文章提倡真情流露,好文章往往也是以真情感染人、打动人,在情感上与读者形成共鸣。目前学生写作文大多有这样的困惑:不知如何下笔,该写些什么,结果为凑字数拼命挤牙膏;即使能精心构思,写完后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说到底,这源于写作未能用心用情。没能打动自己,更别说打动别人。所以,教师在写作中应提倡讲真话,诉真情,忌矫揉造作,假话连篇,塑造“求真”的人格品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这样一篇“我手写我心”、情感真挚的好文章。值得教师和学生学习借鉴。
一、真情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选择舍弃总能牵动内心,激发情感。只有用心体会生活,把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付诸笔端,方能成就美文。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寄寓外祖父家。受祖父影响,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走上仕途。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归去来兮辞》,此文表明他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表明他彻底抛开尘世的烦扰,追求自由的返璞归真的精神世界。《归去来兮辞》无疑是他的人生告白书,是他写给世人的宣告书,字字句句流露出真情,而这种真情源于他的生活,源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源于他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二、真情善于表达
有了真情,自然能以情动人,可是真情又该如何恰当地表达?有些同学感叹现实中父母的爱确实令人感动,可是写出的相关文章似乎引起不了多少共鸣。该怎么办呢?《归去来兮辞》给了教师一些启示。
1.借用问句叹句,抒情自由灵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文章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心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说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最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
《归去来兮辞》一文借鉴了“楚辞体”,句式灵活,形式自由。借用“兮”字帮助语势,运用“胡、奚、曷”等疑问词加强语势。加上这些感叹与发问确乎发自内心,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道士;因而更能触动师生心弦。
2.动词富有美感,直接表达感情
从直观的、形象的角度来看,人和物“活”的主要标志是“会动”“能动”。动词是体现人内心情感的主要语言成分。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关键。“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直接抒发了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的快乐。“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僮仆欢迎,稚子侯门”,家人欢迎主人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作者感到快慰。准确、传神的动词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内心。同时使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一方面如行云流水一样奔放,另一方面又“从心所欲,不逾矩”,值得教师学习借鉴。
3.借用景物,寄托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动而景摇曳多姿。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物,把内心情感、人生志趣一一寄托于景物,给教师展现了一个与污浊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有酒盈樽,则示平生之愿已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情与景遇,悠然会于心。
发乎真情,借助技巧,止于文字,陶渊明给教师呈现了一篇旷世美文。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至真至情,才是此文赢得如此高的评价的重要法宝。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