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培养之我见

2013-04-29 13:48:32黄良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观察方法观察力

黄良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空间与图形部分更需要学生的观察,从而进行思维、推理并解决问题.以下笔者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关键词] 观察力;观察兴趣;观察方法;观察品质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数、式以及图形的特点所进行的感知活动,也就是对数、式子、几何图形和命题的获得的信息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离不开观察,不论是原来华师大版教材或者是现行的新人教版教材,都很强调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如有理数中对存折、地形图、温度计的观察等.因此,观察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觉得应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做起.

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

1. 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就从简单的直观观察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图形认识初步》的三视图教学中,通过用若干数量的粉笔盒进行堆放,得到几何体,侧视图、正视图、俯视图往往是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直观观察并画出视图,尽管他们所画出的图形不同,但结论都是正确的,学生便对观察有了一定的兴趣,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如图1,用相同的四个小正方体堆成立体图形,则它的左视图是( )

该问题的解答全班无一错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实用促进学生观察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a2+2a-1=0,b2+2b-1=0且a≠b,求(a+b)2-ab的值.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会急于分别求出a,b的值,然后代入代数式进行运算.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方程的特点,不难发现,两个方程的结构一样,又由a≠b这一条件得出:可以把a,b看成是方程x2+2x-1=0的两个根. 由此,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不难求出关于a,b之和与a,b之积为整体的值,从而求出代数式的值. 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解题方法,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高效方案.

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训练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往往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方法的正确性.

首先,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选择不同的观察方式、方法或观察顺序. 如按照“整体—部分—整体”或“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选择“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的方法,也可采用有重点的、对比的、重复的方法等进行观察. 在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的时候,应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及时指出,并且加以纠正.

例如:在空间与图形的起始教学中,对解决多边形对角线数量时笔者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1)观察边数不同的多边形得到从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对角线的数量为(n-3)条,并得到多边形过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数与边数n的关系.

(2)计算所有对角线:n个顶点共可以引n(n-3)条对角线.

(3)观察图形发现,每条对角线都双重计算,因此得到n边形的对角线共有条.

本题的观察方法还可引申到诸如:①几何问题中过n点最多有几条直线;②几何问题中n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③体育比赛中n个球队进行单循环赛,共要进行几场比赛,等等.这说明在很多知识上的观察方法是相通的.

其次,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在观察前,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观察中要做必要的指点,使之抓住主要矛盾,防止走马观花.观察之后,要引导学生提高到理论高度加深认识,抓住本质和规律.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 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学生在有了观察的兴趣、方法之后,还要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和敏锐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的叙述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

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

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

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

③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

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 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 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 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 培养观察的准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5. 培养观察的敏锐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清观察对象的特征,训练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帮助学生发现简捷、明快的解题途径.

总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培养兴趣、规范方法、内化品质应是观察力培养的三大工程.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数学教育的核心即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才有坚实的保障.

猜你喜欢
观察方法观察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少儿美术(2021年5期)2021-04-26 13:46:36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06
感悟传统 心存真挚
开启学生观察之门的策略
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