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激励方法

2013-04-29 07:00马晓燕曾西萍杨萌谷园园
西江月·中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激励方法双师素质

马晓燕 曾西萍 杨萌 谷园园

【摘要】本文将管理理论中激励的方法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有效结合,通过内外因两种激励方法提出了激励的具体方法,并强调内因是动力,外因是刺激,在管理过程中要内外因相结合.

【关键词】激励方法;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激励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涵义, 对一些人来说,激励是一种动力,对另一些人来说,激励则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持, 或者为自己树立起榜样。激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所以当我们试图解释它的涵义及应用时总会有些困难。通过观察所导致的行为,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关于激励的假说, 在这些假说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对激励的定义。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双师教师培养中很难有效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相关激励理论

(一)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

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显然,激励的有效性在于对内因和外因的深刻理解,并使其达成一致。

(二)外在性需要和激励

这种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自身所无法控制而由外界环境来支配的。换句话说,外在性需要是靠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或奖酬)来满足的。能满足外在性需求的资源(或奖酬),就是外在性的资源(或奖酬),由这类资源所诱发的动机则是外在性动机,这样所调动起来的积极性便是外在性激励。

(三)内在性需要和激励

这种需要是不能靠外界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直接满足的,它的激励源泉来自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依靠工作活动本身或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而满足。这些因素都是与工作有关的,他们都是抽象的、不可见的,要通过当事者自身的主观体验来汲取和获得。

与外在性需要相反,内在性需要与工作密切相关,其满足或激励源存在于工作之中,此时工作本身具有激励性而不再是工具性的了。可见,所谓“内在性”是指内在于工作之中,并非指内在于受激者自身之内,“内在”与“外在”都是相对于工作而言的。

内在性需求的满足取决于受激者自身的体验、爱好与判断,内在性激励由受激者自己控制和支配。从这种意义上说,内在性激励才是真正的工作激励,它不像外在性激励那样由组织控制的诱激物所牵引,而是由工作中的内在力量所推动。

外在性激励在外在诱激物消失时便会随之消退;内在性激励则不管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持续坚韧地发挥作用,加之它基本上不另外增加成本,所以是很值得管理者重视、发掘和利用的有效激励手段。

二、激励方法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一)内因激励法

1、通过能力测评激励教师不断认识在自我,自我激励.

能力测评是对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学术能力的综合评价和认定,是与待遇体系挂钩的、旨在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一项激励措施。目前的职称、学历、技能等级、教师资格证等各种证照虽有一定能力标识功能,但有些并不能真正反映本人的实际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结合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做出界定。因为能力测评既是手段,也是导向。通常来说,职校教师能力测评点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讲课能力、教材编写能力、专业技能、教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等,其中专业能力是基础,教学能力是重点。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起就在全体任课教师中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历时近两年半,将测评与培训结合起来,将测评与教改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全院课程教学的面貌。

2、激励教师向更高层进取的动力,争取更多的教师职称提升的机会

由于目前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还没有专门的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于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因此,对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审制度加以改革已势在必行,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制订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双师素质”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也可考虑将“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等价于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指标。把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办学宗旨,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二)外因激励刺激法

1、科研经费差别化,适当给与倾斜化

高职院校应切实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如单独设立“双师素质”教师科研奖励基金。从而使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脱颖而出,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开展学术研究或进行新产品、新教材、新课件的研发,尤其要对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和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课题的“双师素质”教师给予政策性倾斜。这样教师在参与教改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学术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企业行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从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学术交流,可以开阔视野、掌握新知,借鉴、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以及管理经验,有效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应每年为“双师素质”教师提供“学术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安排他们外出以至出国学习考察,接受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前沿的发展信息,然后通过作报告、办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与推广。同时,还应安排各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学术研讨活动,定期为“双师素质”教师提供到兄弟院校或国内外协作院校访问交流的机会。

建立校际网络学术交流平台。当今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建立校际之间教师网络交流平台,能有效地将学术交流实时、动态地开展并且交流成本低廉,目前在教师之间已经有教师借助学术会议后形成了局部的学术交流网络平台,例如qq群等等,但缺乏官方的组织,难以扩大化,并形成常态化。

3、能力培养常态化,基层实践制度化

尽管目前各高职院校关于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制度出台不少,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非常短暂。各高职院校应切实落实“双师素质”教师基层实践锻炼制度,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或应用研究等活动和方式,及时了解、掌握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并传授给学生,真正成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双师素质”教师。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以胜任高职教师的岗位职能。因此,各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将培养教师能力作为常态化工作,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激励教师方法中,内因是动力,外因是刺激,更重要的是内外因的有效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效率上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模式培养的实现。

猜你喜欢
激励方法双师素质
目前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激励
五年制高职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现象及对策的研究
论船舶管理中激励船员的艺术
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激励方法研究
激励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探究
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
探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双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激励方法初探
高职计算机专业加强企业锻炼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分析与探索
浅谈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