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锋
【摘要】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质疑思辨能力,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辨 质疑 能力 培养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的新思维和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方式,通过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情况,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及时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辨析能力。
一、从问题开始,为学生提供质疑平台
教学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从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多大关系,而实则联系密切的典型问题,迅速地“钓”起学生兴趣,如讲“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介绍国际象棋的故事:国际象棋发明后,国王为了嘉奖卡克发明者,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只提出一个请求,他要小麦。多少呢?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最后一格放2的63次方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这个太容易了!”然而这个故事的结果出乎所有学生的意料,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迫切地想进一步知道计算的方法是什么。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了“等比数列的求和”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
二、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疑
学生对于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深。创设疑惑情境,能够更好唤起主角意识。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对于n=1这一等式,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经过老师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对无穷等比列各项和公式(|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设疑于教材内容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然后才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会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O且,得出O0且a)为指数函数,但如y=2a(a>0且a)是不是还是指数函数?又如(a>O且a)这个条件不满足的情形下是不是还是指数函数?这都值得让学生思辨一番,道理会越辨越清,思路会越辨越明,如果我们只是说这两种情形不是指数函数,虽然学生们记住了结论,但没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并不是的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
四、教会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的思维能力总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在课堂中,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而不是乱提问题、瞎提问题,要提在点子上。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进行激疑、布疑,要在关键处质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多思多想、会思会问。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在学三角形时问:“为什么要说成围成?”再如问,过直线外一点可作几条直线与之垂直?有的同学讲有一条,有的讲有两条,等等不一定足。让学生充分提出他们的想法,并能讲出支撑结论的理由,通过多轮的思辨与质疑和讨论,答案趋于统一是无数条,教师还要追问为什么会是无数条?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留自由思考空间,让学生由不爱、不敢质疑逐步向主动乐意质疑转变。
五、以疑结尾
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吗?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懂的?谁的问题最巧,最精,最有价值。”“学习了什么方法?”“以后可以怎样运用它们?”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