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莹
摘 要: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评价其能力强弱的重要依据就是是否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本文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角度,论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通过分析学生现状,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提出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职业学校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导向教学模式 课堂现状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志就是,其能否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适应企业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大批懂技术、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离校毕业的中职学生常常不停地变换工作。有的学生把工作换过来换过去,最终发现还是开始的工作好。这些学生缺乏对职场的认识,缺乏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这当中不乏在校成绩优良、表现良好的学生。他们要么是嫌工作太苦,太累,太脏,要么嫌劳动强度太大,待遇太低,要么怪师傅教得太少,或同事关系处不好,等等。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学生缺乏必需的职业素养引起的。
如何在中职教育中贯穿职业素养培养,我认为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倡导职业素养的养成。
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实训,加强其动手能力。学校在组织教学时,应为学生多安排一些需要动手的课程,以此营造良好的环氛围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学习的组织者,活动的主持人,行动过程中的建议者和咨询者。在教学过程中,科任教师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这个中心,以学生获取完整的过程知识和经验作为最终目标,将勇于尝试和直面挫折等一列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我校每学期都会为学生安排适量、足量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动手,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有的实训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以工厂、单位的要求严格考勤,严格要求,并为学生讲授工厂单位的基本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了工作的真实状态,学习效果优良。同时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做了很好的铺垫。每学期的不同课程的实训老师,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也已成为中职学生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企业可以此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毕业生也可以预先体验职场的要求,感受职场氛围,将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所以该实习颇受校企双方的欢迎,对于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也是很有意义的。
2.改变课堂教学现状,将职业素养的宣传和培训提到一定的高度。
现在已有很多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职业教育的课程,向学生讲授劳动法、职场须知等。教师以书本为主,单纯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并具有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呢?
真实情况是,学生到了企业,面对工作环境时,各种不适应的现象出现了。有的毕业生,在离校后不久就给班主任打电话,希望班主任能出面,为其调整岗位,甚至开始闹情绪,不想继续待在现在的工作单位了。由此可见,只是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就想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不现实的。
我担任班主任的11嘉陵本田班,由于是定向班,所以从学生入学开始,企业就介入学生的学校教育。为教室提供企业展板、为学生提供厂服、带学生到企业参观、每学期开学有厂领导到班级了解情况……教师在为学生上课时也常常介绍企业的情况。并将前几届同学到厂的反馈告诉班上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几管其下的结果是,本班学生毕业后,频繁更换工作的情况大大减少。通过对学生的回访,发现学生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都以比较正确的心态面对,对自身的职业规划都比较实际。我想这与前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改变课堂教育方法,从细节处入手,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校与企业在教育上的合作,更能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前融入职场起到重要作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因此,应该倡导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成能在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发挥作用的,能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的高素质人才,使职业学校有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士宏,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庆发,唐林伟,宋磊.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蒋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