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模式探索

2013-04-29 15:43周春影谷秀梅岳向丽李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周春影 谷秀梅 岳向丽 李东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我校(大连工业大学)作为第二批试点院校,针对“卓越计划”的几个关键环节提出了加强领导、引进激励措施、加大经费投入以及打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改革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在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系列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模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对此项目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后续工作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7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之一,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后备工程师。我校(大连工业大学)以工科优势、专业特色突出、产学研合作密切等优势条件已于2011年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之列,生物工程(发酵)、材料成型与控制两个本科专业以及生物工程和纺织工程两个硕士专业获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按照教育部和省里有关要求,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工作,切实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了此培养计划的实践模式。

一、以“需、特、强”为原则遴选试点专业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遴选主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需求和专业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与产业规划的紧密对接,以“需(需要)、特(特色)、强(实力)”为原则,优先发展“轻工纺织类”学科领域的专业。由于学校很早就与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岳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希望纺织有限公司、辽渔集团、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轻纺和食品行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此次试点专业选择了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四个专业与方向,即“生物工程(啤酒)”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纺织工程”和“生物工程”两个硕士专业。实践证明,这种从主客观实际出发的遴选原则,以及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经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工作,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

二、以“具体需求式”培养模式实施“卓越计划”

从2011年起,我校以“雨生班”、“华录班”及“百威班”等培养模式来实施“卓越计划”。以上培养模式在体现工程教育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又各有优势。“雨生班”主要是招收我校电子商务、机械自动化及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从整体设计上实现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设计、机械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生产,而电商的学生则负责网络销售,从而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雨生集团为此模式的全新演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华录班”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以“日中韩模具比赛”为契机,实现以赛带学、以学促赛的良性循环,并切实利用企业所提供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提升自身价值的机会;“百威班”采取典型的“3+1”合作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一起为学生设计适合“卓越计划”培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并配备“双师型”教学团队。参加“百威班”的学生第七学期开始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参与开发项目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在第八学期就要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一模式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学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卓越计划”通过这几个具体实际的工作模式培养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了供需平台,为学生的就业铺就了先期道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为“卓越计划”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如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作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卓越计划”的运行,为适时调整机制、模式、重大改革提供决策力量,并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建立工作组,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学籍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聘请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这些组织的建立形成了多方联动、校院企共管的“卓越计划”运行模式,保证了每个实践环节的衔接和有效运行。

2.制度保障。为配合“卓越计划”,我校先后出台和完善了《大连工业大学“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大连工业大学对工科教师评聘与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了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使整个计划既有章可循,又约束和激励了师生的学习工作态度,保证“卓越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3.经费保障。我校在资金方面一直给予“卓越计划”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证,设立了专项资金保证其顺利实施。学校还设立专项工作量津贴用于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或指导学生实践,同时提高了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教学酬金。

4.基地保障。我校目前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基地,加上一直合作良好的华录、华润、金城造纸、辽渔集团等校外基地,保证了学生真实操练的平台资源。

5.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卓越计划”并非纸上谈兵,也为了突出体现“卓越”的内涵,我校在此培养过程中建立了“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这种专门学生考核与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积极打造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为落实“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我校已与多家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如大连工业大学—大连雨生集团、大连工业大学—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华润雪花啤酒、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豪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连工业大学—华录模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力争打造国家级、省级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我校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现在已有3个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和2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五、校企联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任教师,将以同时具有高学历和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学校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职称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企业教师的遴选。遴选的企业教师,依侧重不同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同时为其配备校内年轻教师作为助教,进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目前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在工程教育方面把所有的青年教师培训一遍,为后续创新培养模式积累师资。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创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尝试。今后我校还将加大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工程素养,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9-10.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00):139-141.

[4]唐勇奇.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234):71-74.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