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平 李志平
摘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自身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能够起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本文从当前学生管理活动中特别是学困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激励的概念及激励机制的应用和应用时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教育;管理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10-02
一、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青少年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中,有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会使用威胁、批评甚至羞辱等管理手段来刺激学生,无意识地利用学生害怕这种心理来管理学生,让其服从命令。甚至以罚代教,诸如罚站、罚抄等变向体罚形式,这样做的最终结果会适得其反,不仅扼杀学生的个性,也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消极,这样对学生、学校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比较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大众普遍认为学困生难管,对他们有偏见,对于所谓的学困生的管理,激励机制的应用尤为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学生来说,他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得到尊重、得到他们的关心与爱。一旦人的尊重得到压抑、挫折,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所谓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差,但国民的传统思维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就是看成绩好不好、看是否遵守纪律。学生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学校及家长就会不屑,学生自制力不强,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出了问题老师、家长又拿成绩好或守纪律的作评判标准,没有看到他们的优点,结果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思想品德等全面出现问题。
二、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激励就其词义来看,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Berelson)给激励所下的定义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激励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三、激励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充分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可分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由低级往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管理者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必须充分认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认识到学生个体多样性需求中的优势需求,也就是主要需求。只有了解和充分认识这些需要,才能运用激励措施,达到激励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物质方面的需求,在学校中存在一些家庭生活较困难的学生,国家及学校奖学金、助学金、及各种勤工俭学的机会对于此类学生来说都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②社会交往、情感交流的需要,希望得到社会、学校、老师、家庭、同学的理解、尊重、关心,心中的感受有地方倾诉,还包括与异性朋友的交往的需要。③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老师重视他,实现个人价值,参与学校及班级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校的社团,从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从而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④荣誉方面的需求,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证明自身实力,获得老师同学的肯定。还包括加入党团组织等需要。
2.目标激励。就是设置适当的目标,使其成为诱因,以激发人的正确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设置目标时,要有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从而明确学生的方向,使其充满信心和希望,把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持续调动其积极性。近期目标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以利于激发其积极性,在每一阶段,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进行反馈、强化,使其看到自己的成绩,并给予肯定和奖励。特别是给予公开场合的表扬,会极大增强其自信心,这种激励方法对于“问题学生”效果相当明显。
3.情感激励。“问题学生”很多属于“胆汁质”类型的,即瞬时比较火暴,会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打架,属于“吃软不吃硬”型的,若我们能够在其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时给予热心诚恳的帮助,给予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定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报答你,自然而然他就会少违反纪律。
4.榜样激励。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时时事事做学生表率,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模仿力,可塑性大。教师每天与学生相处,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学识水平、自身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教师,必须自觉地时时审慎自己的行为,用自己模范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激励学生。此外,树立学生的榜样也同样重要,不仅仅树立成绩好的榜样,还要树立在德育、体育等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为榜样,追求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模仿心理。
5.评价激励。在班级体中,班主任常需要对某件事或某个学生提出表扬或批评意见,在每个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德、智、体、劳的全面评价,这些评价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地发现、巩固学生身上一切好的东西,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运用评价激励,一要评价要公正,评价的公正性是评价的灵魂,不然就得不到学生的信任,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二要注意分寸,批评和肯定都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和缩小,特别要注意不能怀疑和伤害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三是评价要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加以表扬;四是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树立学生上进的信心,而不能作为处罚学生的手段。为了体现评价的科学、公正、平等,应首先做到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得出一个全面的学生情况答案,从而寻求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法。
四、应用激励机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适用于一切学校和一切学生的激励措施,在教育管理中,激励是充分展示管理者管理艺术的管理活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激励必须因时、因人、因地而异,但也有一定的规矩可循,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激励在实践当中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新时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压力及挑战,我们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活动中必须要充分了解、甚至是掌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只有在进一步掌握学生一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激励措施。
2.激励的时效性。时效原则是指奖励必须及时,一旦时过境迁,激励就会失去作用。实践一再证明,应该受表扬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鼓励,会使人气馁,丧失积极性;错误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罚,会使错误行为更加泛滥,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3.功过分开,一视同仁。我国传统文化在奖励问题上有一种将功补过、以功抵过的主张,这是不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的。奖赏与惩罚应当分明,这不仅指对该奖的人给予奖赏,对该罚的人给予惩罚,而且还包含着对同一个人的功过应当严格区分,分别处理。有功该奖,有过当罚,不能以功抵过。做到赏罚分明,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赏罚必须一视同仁,人人平等。
4.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在建立激励制度时,应执行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的原则,因为完成教育目标,最终还是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惩罚是做不到的。
5.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作为青少年学生的需求,既有物质性,但更重要是精神性的,奖励必须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的地方,应当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
6.实事求是,奖罚合理。要做到实事求是,奖罚合理,首先要端正奖罚的思想,奖励不能为奖励而奖励,也不能搞平均主义,人人有份,批评、惩罚,应该从事实出发,对事不对人。其次,还要掌握运用激励工具的艺术,特别是语言艺术。不论是奖励还是批评、惩罚都要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同的语言或同一语言在不同的情形下,会表达出不同的激励强度。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一要学会准确用语,用语得体;二是要学会因时因地用语,注意形式和地点,同样的语言,在大会上说出和在小会上说出来、个别谈话时说出来,作用是大不一样的。
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另外不能忽视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不仅能极大激发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学生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而且与学校的其他工作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也非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强,李昌,唐素萍.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凤彬,李东.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白振汉,陈德耀.现代管理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5]蒋国平.现代管理学[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1.
[6]郭跃进.管理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7]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8]刘熙瑞,张康之.现代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9]邓仪.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M].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6(4).
作者简介:陈爱平(1984年8月),男,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李志平,(1983年10月),男,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