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
摘 要:话题讨论是针对历史课堂开放性和探讨性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之一,组织课堂讨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尤其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材内容、深化知识理解,从而激发大家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话题讨论;转换角色;创新意识
历史作为传统的文史类学科,话题的探讨性和开放性是对学生知识的考验和能力的提升驱动。客观地讲,作为开放课堂的主要形式之一,课堂讨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尤其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材内容、深化知识理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然而,当前的历史课堂讨论课,尚且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对如何科学开展课堂讨论,提升课堂效率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构建民主课堂
民主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讨论问题的土壤。开放问题本来就没有封闭的死答案,是让学生见仁见智、自主讨论和发挥的,如果教师还再高高在上不识时务进行思想意识的统一,那肯定无法激活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改变以往的絮絮叨叨的宣讲式封闭教学,要还原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构建和谐、民主的氛围,鼓励大家敢于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倘若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学生持不同意见,我们也不要严以打击,我们要认真分析其观点和立场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帮其改进认识,这样采取民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站在相互的立场来进行说服,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主人翁的责任感,促进积极健康学习方式的建立。
比如,在学习南北朝时期,就让学生以北魏孝文帝迁都为切入点让大家讨论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影响。大家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该时期鲜卑族、汉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重点讨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措施,从政治制度、文化生活到思想意识还有血缘的融合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识到民族融合在历史中的积极意义。
二、认真设计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氛围和组织形式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课堂讨论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关键点,否则课堂讨论就会变成历史故事串讲或影视讨论,信马由缰、漫无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事先备课,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有一定的把握,这样才能紧紧抓住教学难点和重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题讨论。设计的问题不但要能帮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启发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和分析历史现象,当然还要参照学生的认知兴趣及思维开阔。
1.创设新颖的角度
提出问题角度不同,对学生的启发方向就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设置新颖的命题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讨论与研究,从而得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例如,通常学习甲午战争,我们都会让学生对《马关条约》逐条背诵,然后有板有眼地分析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不但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出发,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假如您是当时的大清客卿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重,会对中日两国提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如此设置角度新颖,吸引学生进行了见解性的讨论和研究。事实证明,新颖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话题多样性
讨论题的类型也要不拘一格,可以是分析题、比较题、综述题、评价题等多种形式,这样利于学生掌握多种问题回答方式和技能;在设置问题的形式上可以由传统的老师提出问题法,还可以尝试学生提出问题法。事实表明,学生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致普遍较高,更能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讨论的效果更好。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对学习和探索的最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创设性的讨论主题。这样才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发散思维,探索思考,引导学生在解放思想的同时,敢于摆脱束缚,从新颖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问题,然后博采众长,实现创新和提高。
比如,在教学近代史时,我们可以放开学生思想束缚,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摆脱教材的解说来思考“百日维新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吗?”“洋务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以什么为目的的运动,对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改革和建设有何启示?”“假如没有慈禧干涉,中国能和日本一样走上君主立宪制吗”这样的论题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再分析归纳,这样必然从新颖的角度得出创造性的答案。
上文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对初中历史课堂讨论的探索与研究。概而述之,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感设置相应的话题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冯敬富.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大观周刊,2012(33).
[2]孟彦卜.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20).
(作者单位 四川省沐川县大楠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