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从胜
摘要:如何写好“小中见大”型作文题材,关键在于学会选材思路,借助于比喻或类比的手法,留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造成悬念,必要的点题有时无疑也是一篇好文章立意构思的关键。
关键词:体验;触发;点题;小中见大
学写“小中见大”型作文题材,对于缺乏生活阅历,思维又活跃的中学生来说,是一条不错的捷径。所谓小中见大,就是指从小处看出大问题或道理,是一种思维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上,可以成为一种写作技巧,这就是通过一些平凡、细小的事情,来深入挖掘,从而揭示重大的主题,显示不平凡的意义。
小中见大,是从写作取材角度来考虑的,也是作者巧妙构思、匠心独运的结果。以一滴水珠来反映太阳的光辉,以一粒沙子看出整个世界,这也是符合辩证法,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在现实中,人们所见的大多是平凡小事,这样写来,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我们不妨看两篇文章。
新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2009年6月第2次印刷)第五单元第23课选录了当代作家莫怀戚的精美散文《散步》,本文属于“小中见大”型题材,以小见大。文章只选择了一家四口一次很平凡的散步小事,却表现了一个很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我们还可以再看鲁迅的《一件小事》。
此文中,鲁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他正直无私,富于阶级同情心。当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女人因破棉背心兜着车把摔倒在地的时候,他没有因为“没有别人看见”而一走了之,也没有因为老女人从车前横截过来使他猝不及防而原谅自己,而是毫不踌躇,搀扶着老女人到巡警分驻所去,主动承担起这场事故的责任。“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你看这真可谓小事不小啊。
其实,在我们所学习的文章中像这些通过一些平凡、细小的事情,来深入挖掘,从而揭示重大的主题,显示不平凡的意义的文章并不少,只是我们并不注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作此类文章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莫怀戚在谈及《散步》一文写作背景时曾作过以下自述:
这篇文章的写作契机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道:“前边也是妈妈和儿子,后边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治学院进修的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而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地交谈。他对中国文化“孝悌”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特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了,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于是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从作者谈及的写作契机可以看出,作文的选材思路:一靠对生活观察体验,二靠创作灵感的触发,必须在其灵感转瞬即逝之际快速抓住它,以平实积淀的情感强烈地撩拨你写出来的冲动。这两点有时对于苦思冥想于选材立意的你来说如壶灌顶、茅塞顿开。《散步》一文不但适时快速地抓住了写作的灵感,而且用短短的580字凝成了一篇真、善、美的颂歌,堪称“小中见大”型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文典范。
我们还可以浅析一下文章的主旨与结构:
全文共8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交代一家人祖孙三代来到南方初春的田野上的散步。
第1段点明主题,交代散步的地点及一家四口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2段追叙“我”说服母亲出来散步的经过和缘由。
第3段写“我”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而感到万分庆幸的心情。
第4段写一家人步入田野,以饶有诗意的写景和联想表达“我”祈望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片片爱心。这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总有分、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南方初春野景图”,这幅图充满春天的气息,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我”缘景生情,之所以想到“生命”,是因为衷心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第二部分(5~8段):写波澜起伏而又爱意深沉的散步经过,巧妙地展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从全文看,这一部分是一家人散步过程中的发展和高潮,充分展示了“我”和母亲的关系这条主线,第5段写因儿子的呼语而引发的散步之趣,明快入题。
第6段写“散步”出现分歧时“我”的情思和决断,顿生波折,进一步表现“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第7段写母亲“变了主意”,并对“我”提出“背”的要求,一波又起,再次表明母亲和“我”的至亲关系,也为下面的收束作了铺垫。
第8段写“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向前方,这一段是文章的高潮部分,揭示中心。
作者在全文布局上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手法,让“散步”这一事件出现起伏,在起与伏的交接处去折射出亲情、折射出人性美。
通过对《散步》选材思路与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写好“小中见大”型的作文,往往一是要借助比喻的手法或类比的手法;二是要给读者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把什么都解释得那么透。应充分考虑到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既然在阅读文章时读者也在动(思考),那么就要留一定的空间给读者,甚而故意留下一个悬念就结束,留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有时无疑也是一篇好文章。《散步》的结尾以“背”为特写镜头,配以一句议论的解说词“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而戛然收尾,言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思考深刻的思想内涵的空间。
第三,必要的点题是必不可少的。你看在《一件小事》中作者写道:“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莫怀戚的《散步》中同样的写道:“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告诉读者“小”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踢球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