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学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2013-04-29 00:44王君
新课程·中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导学案

王君

摘要:导学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而且设计的问题是本着知识问题化的基本原则,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设计探究化是为了落实三维目标,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启发性。从问题设计层次、问题设计探究等方面讨论了如何设计导学问题。

关键词:导学案;问题设计层次;问题设计探究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方向盘、导航仪。高效课堂的突出教学特点体现了问题式教学的风格。导学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而且设计的问题是本着知识问题化的基本原则,学生要能够深入浅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导学案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来,体现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导学案一般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自主预习、问题探究、学习小结、自我检测。其中问题探究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以问题形式来切入教学,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无问题意识转移到问题意识上来,从没有问题转移到有问题的学习上来。对于教师而言,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一、问题设计层次化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设计的问题分为基础性问题、运用性问题和开拓性问题三类。

基础性问题包括回忆、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问题。学习方式上,是第一阶段的自学模式,要求让50%的学生学会50%的问题。例如,“人的泌尿系统由哪些主要器官所组成”“家鸽的哪些形态结构是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等。

运用性问题主要是指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以及通过分析或综合的方法区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事实推导结论等。学习方式上,是“对学”,在对学阶段,要求70%的学生学会70%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说蜘蛛不是昆虫纲动物”“为什么人群中男性色盲患者远远多于女性色盲患者”等。

开拓性问题一般没有唯一的答案,学习方式上,是“群学”,让30%的学生解决剩余的30%的问题。例如,“一旦克隆人成为现实,危害将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一座美丽城市里拆除一个绿树成荫的公园去建造一个超级市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等。

在讲授《体内的气体交换和运输》一节时,我设计了下列一系列问题:什么叫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的结果是什么?氧气少了,二氧化碳多了,氧气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氧气进人血液,二氧化碳进人肺泡里?静脉里流的是什么血?肺泡里气体的氧含量怎么样?经过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不是氧气进人血液,就完成了呼吸作用?氧气从哪儿扩散到哪儿?……人体一氧化碳中毒是呼吸过程中的哪一个过程受阻?脑组织是如何得到氧气的?

在上述系列问题中,“什么叫呼吸运动”“血红蛋白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属于基础性问题,主要是回忆、理解有关的基础性知识的问题;“是不是氧气进入血液,就完成了呼吸作用”“外界的氧气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处的”“人为什么必须每时每刻都呼吸”等问题属于运用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即通过分析或综合的方法区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事实推导结论等;“人体一氧化碳中毒是呼吸过程中的哪一个过程受阻”“脑组织是如何得到氧气的”等问题则属于开拓性问题,需要学生给出自己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问题设计探究化

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研究,要达到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这是设置探究性问题的目的所在,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1.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问题应围绕着学习目标来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特别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能“跑偏”,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等于抓住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关节点。课堂教学问题的针对性还表现在整节课的全部问题应该有“整体观念”,此一“问”和彼一“问”应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毫无针对性地提几个问题,为问而问,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连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

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一位教师关于《家兔》一节课的问题设计就缺乏针对性,自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他提出的“家兔的唇怎么会变成三瓣”“兔子的上唇裂口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不是紧紧围绕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重点内容展开的。

2.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设置开放的问题,目的是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开放的问题能造成一种使人困惑的感觉,通常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它一般要求学生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且每个方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也为对话和争论提供了素材。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设计成开放性问题,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要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在《临时装片的制作》的教学中,装片中常有气泡产生,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才能不产生气泡呢?对此,我让学生分组进行了探究:

有的小组认为只要小心操作就会减少气泡的产生;有的小组认为多加水就会减少气泡产生,但盖玻片不稳定,容易滑动;有的小组认为设法水平放置盖玻片就会减少气泡产生,但不容易操作;有的小组认为先接触盖玻片上的水滴,然后再轻轻地盖上盖玻片,就会避免气泡产生。师生交流后认为,最后一种方法最有效,遂让该组代表介绍一下是怎样发现这种方法的。代表说:“我们先不放观察材料,只放清水一滴,然后盖上盖玻片,专门研究产生气泡的问题。我们试了好多方法,最后发现这种方法最有效。”教师接着问:“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呢?”代表说:“把要解决的问题分解开。”同组组员补充说:“把大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集中精力去研究,容易成功。”教师总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回想起今天我们通过探索临时装片制作发现的这种化整为零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就将学生的随意行为上升为一种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3.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设计的实质就是设置疑点、制造矛盾、激发思维的启发过程。朱熹说:“大疑则大进。”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使学生“起疑”和“起大疑”,通过启发思维得到较大进步。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通过分别剪除鲤鱼的各种鳍来观察每种鳍的运动功能,这一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已知壁虎之所以能够在笔直的墙壁或玻璃上爬行,是和它四肢指(趾)尖有爪和掌有肉质襞褶有关系。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爪和襞褶的运动功能?”这个问题表面上和鱼鳍的问题一样,但实际上有一定难度,不少学生会简单地把实验设计成“分别剪除爪和襞褶,观察各自的运动功能”。剪除爪是正确的,而剪除皱璧就错了,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思考肉质襞褶一旦剪除,就会对壁虎造成巨大伤害,影响实验的进行。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想出用胶布和胶带盖住襞褶的办法。这样的问题既是学生能够通过动脑解决的问题,又不是非常简单“照葫芦画瓢”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较强。

参考文献:

[1]李炳亭.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郑晓蕙.生物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05.

(作者单位 湖南省东安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导学案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刍议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方法
浅析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