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与情感教育

2013-04-29 00:44林静
新课程·中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蜀道主旨意境

林静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和一生的成长是极其深远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诗歌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传承下来大量的优秀诗歌,承担着净化和美化人们的精神之使命,并启迪以真理。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诗歌。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而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他们使之接受诗歌的审美与情感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情感修养,为学生创设桥梁,一起走入作者情感世界

“动乎情,明以理。”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冷漠无情,语言乏味,就不能让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必须贴近作者思想,深刻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而后,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融于教学之中,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和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是相辅相成的。

大教育家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正是这种真诚无私的爱,使孔子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与尊敬,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提高了,自己成为情感丰富的人,教师的言行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情感的内心世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入情”了,兴趣也就来了。

二、营造声情并茂的朗读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诵是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梁实秋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放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是朗诵。”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以情感人是诗歌的特点,因此,诗歌朗诵要求情感真挚,要求通过轻重缓急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变化。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在指导学生在“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的“美读”中,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理解。

如,《蜀道难》这首诗中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主旨句三次出现,朗读节奏的把握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首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指导学生在“蜀道之难”处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第二次主旨句出现:“问君西游何时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指导学生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第三次主旨句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指导学生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当学生能够用或激昂或低沉,或急促或缓慢的声调来诵读诗歌,他们定然在心中有了属于自我的对诗歌的个性化的情感解读。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诗歌语言,反复揣摩意象,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领会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诗歌往往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独特、内涵深远的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如何领会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反复揣摩意象,品味语言,才能走近作者,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如,《琵琶行》这篇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通过诵读后,他们大多能从找出写景的句子。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对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具体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不自觉中学生就进入审美的第二环节(展开想象)中来。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选取了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这些意象,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景中含情。茫茫江水,茫茫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情感的共鸣又驱使学生再次创造,在不断丰满形象的过程中,作品产生出强烈的美感,作品人物就折射出一种启真冶性的美感。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四、加强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走入一个有声有形、色彩绚丽的诗歌世界,使学生体验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当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化的校园网,为我们的语文诗歌教学的创设情境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设置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将音乐、画面、图像等有机、艺术地融为一体,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与感受,如果借助音乐(配乐),让音乐的旋律将打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联系诗歌内容,创作幻灯片,将学生带入了诗意盎然的文学境界,使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是思想教育、审美情感熏陶的过程。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做到声画同步、视听一体,使我们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诗歌教学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所承担的审美情感的教育重责,真是责无旁贷啊!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十中)

猜你喜欢
蜀道主旨意境
蜀道行
蜀道向天开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主旨演讲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平淡真实显主旨
蜀道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