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珍
摘 要:阅读教学要从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关键词:教会;激发;合作;激励;巩固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当作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一味地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的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其实这是变相填鸭式教学,是教师急功近利的行为。学生长期没有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慢慢地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越来越淡漠,自信心越来越不足,能力也越来越差,更谈不上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反而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创造性学习的潜能被无情地扼杀了。那么,如何在教师的组织、指导、鼓励下,让学生自学、自解、自悟、自品、自得,从疑到悟,从悟到用,达到自主发展的过程呢?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探索,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教会学生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得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学生提出:“课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拳‘打的是什么意思?‘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课文对这三拳的效果精心描绘,生动传神,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才能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1)作者在课文中从哪几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2)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3)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就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三、教会学生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的,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注重激励评价,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习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五、重視课后练习及拓展,巩固自主学习
每当教完一篇课文,我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教完《巴东三峡》一文后,我让优生全文仿写,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价。课后我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图书室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书籍,更多地了解长江。甚至还可以查阅我们祖国其他的美好河山,秀丽风光。
总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一定要采取新的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全体学生投入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横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