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2013-04-29 19:08朱晓琳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

朱晓琳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也是教育者奋斗的目标。教育者的任务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果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努力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渗透德育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德育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加上生物这门学科的理科特性,容易使我们较多的重视严密的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后生物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处安排了我国生物科学所取得的成就,这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该充分钻研,在恰当的时机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的物质基础,遗传的物质基础都是强调生命的物质性,生物性状的表现,生物世界的绚丽多彩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在指导学生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让他们理解性别决定的原理以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的规律,性别不是上帝决定的,而是由细胞里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决定的,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有的发育成女孩子,有的却发育成男孩儿,这都是性染色体在起决定作用;这些知识都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讲解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社会里,个人感觉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和义务。社会责任感渗透于教学中,促使学生把品德规范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用品德意识来规范行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在“学习生物种群特征和群落”的时候,联系实际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人口这一生物种群如果增长过快,就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治安稳定造成巨大的影响,让学生知道计划生育政策是关系到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 艺术 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不赞成紧紧抓住青少年的手不放,一直到17岁还把他们当作受教育者的不科学的做法。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还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充分说明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作用。

总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生物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成绩、培养能力、陶冶品德。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