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娟
[摘 要] 学习与体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体验对于学习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学生体验,谈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体验;思考
曾有人这样说,所有的学习都是源自于生活中的体验. 这句话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谈,但学习与体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却是事实. 无论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是今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强调学生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体验对于学习的作用呢?如何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学生体验呢?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体验价值的思考
生活中的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是从体验开始的. 有教育专家提醒我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辨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在幼儿时期就应该给学生一些立体的、色彩丰富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玩具,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感受. 当然,幼儿时期的这一体验过程基本上是基于直觉的,他们并不会刻意地去分辨颜色或者大小的不同,但在他们玩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观察、辨别的过程,这从客观上来说就是一种体验.
到了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开始系统地接触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关系,学生的思维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如何利用学生发展了的思维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又如何通过学生体验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体验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智慧源自于动作. ”古希腊哲学家们又说“哲学就是爱智慧.”今天的课程专家提倡“做中学”.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研究与论述均表明体验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且以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加工对象,更多的还是形象的事物.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课后的生活体验,以及在课堂上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活动,都成了数学学习的经验基础,因而也就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起点.
根据数学课程专家及小学界的著名一线教师的研究结论,我们意识到,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是一种必要且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可以调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感知事物,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体验事物,可以通过大脑思考将体验活动中生成的经验转换成数学学习需要的资源. 因而,有学者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智力形成过程就是学生身体参与和思维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体验的实施要求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让学生开展亲身体验呢?也就是说,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带着明确目标的体验最终服务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笔者结合亲身实践,认为至少应该注意如下几点实施要求,才能使体验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1. 体验的目的要明确
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不同于生活中的体验,其一定是基于某个教学要求而设计的,因而带着明显的指向性. 我们认为,数学课堂上体验活动的目的必须跟学生明确说明,体验过程中的重点必须跟学生预先交待,体验活动的注意点必须跟学生讲明白. 完成这些程序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想象先构思一下体验的流程,然后动手操作,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最大可能地提高体验活动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余数知识的过程中,笔者设计让学生通过分桔子来体验除法及余数. 但在以前的类似体验活动中,笔者注意到,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桔子,学生会产生与数学学习无关的许多活动,如讨论桔子甜不甜、皮厚不厚等. 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在这次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跟学生明确了活动的要求:不对桔子本身作评价,而应该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来分桔子. 在这一体验活动中笔者明确的要求是:将9个桔子平均分到三个盘子里,看有几种分法(谁的分法多,这些桔子就奖励给谁).
学生的兴趣是显然的,体验过程也是顺利的,体验结果更是为余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每个盘子里的桔子可能是1个、2个、3个. 根据这一体验结果,学生可以给三种分配结果进行分类:有刚好平均分的,也有分完后还有剩余.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并指出:剩余的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余数”……
2. 认清体验的本质含义.
体验其实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即动手去做;二是验,即动脑思考. 只体不验只能是一种表面的热闹,学生不会有任何收获;只验不体则学生的思维便失去了依据,尤其是对于较复杂的数学知识而言,他们很难建立系统的、完善的思维流程,因而不利于数学学习的展开. 我们设计体验活动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做、动脑想,积累相关的学习素材,为数学概念规律的建立服务.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笔者首次采取的分桔子的方法由于目的不明确,由于没有跟学生说清楚要求,因此学生只知道分桔子好玩,却不知道分桔子的目的是什么,分桔子的过程中缺乏了必要的思考. 而当学生带着“分到最后看多几个桔子”的问题对自己的动手体验过程进行思考时,相关的数学素材便形成了,学生头脑中也就有了清晰的思维对象,余数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我们特别强调体验的两层含义缺一不可. 我们常常教学生这样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动脑又动手,才能有创造. ”此时我们最能体会到这一儿歌的真实含义,也只有此时我们才会教懂学生这首儿歌的含义.
3. 注重体验活动中的学生收获
根据我们的观察,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会有两种收获:
一是显性的收获,这些收获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的表面也就成了教师后面教学的重要依据. 例如上述例子中学生大多能够总结出平均分配后还能剩多少个桔子.
二是隐性的收获(知识),对于这些收获,学生会由于表达能力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这些收获却客观存在于学生的思维当中,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隐性的推动力量. 对于这样一种知识,教师不能忽略,因为更多的时候,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形成都是依靠这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 虽然由于学生无法表态因而此处笔者也无法用文字来描述,但根据布兰尼等学者的研究,这样的默会知识显然是存在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体验活动的创设时机
因为种种条件所限,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去体验. 在笔者看来,只有对于那些学生缺少经验支撑、但有了经验学生便能更好、更轻松地建构的知识而言,体验活动才有设计并实施的必要.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以形成一种判断本领. 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判断的本领正是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需要修炼的技能.
比如,在平移与旋转知识的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无法顺利地理解平移与旋转的概念,于是我们就在教学设计中及时让学生进行了相关体验. 平移的体验主要是让学生手拿一本书(以表示一个长方形),然后在桌上沿直线移动. 也可以到讲台前,用一个三角板在黑板上沿直线移动. 而旋转则可以借助于一些学生的表演,如有学生能够将一本书顶在手指上转动,这一活动如果在数学课堂上呈现,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旋转. 特别是小学数学并没有对平移与旋转进行具体定义的情形下,这些体验就更加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较好的平移与旋转的表象,从而为后面理解平移方向与格数等打好基础.
此外,是否需要设计数学体验活动,还取决于课堂上一些突然的生成. 比如,有些数学知识点我们认为学生有经验支撑,但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必要的经验. 而此时,教师往往来不及通过具体的教具或学具帮学生建立经验,这就非常考验教师的临时智慧了.
根据笔者的感受,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充分考虑学生经验的意识. 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要有将数学知识转换成生活体验的能力,能够迅速地将一个数学知识点需要的经验,通过手边的东西来完成. 这样的话,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而言,数学课堂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享受.
体验活动是一个较大的话题,笔者区区数千字难以写出其中的精髓,作为一种日常的教学经验描述,文中不足之处,还望同行们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