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映兰
摘 要:创造力在数学课堂上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笔者的经验谈一下自己在此方面的经验和看法。
关键词:创造力 培养 数学课堂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65-01
现在所谓的创造力指的是全新的想法、发明和制造全新物体的能力,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高级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创造力不仅包涵了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包括了对自身的超越。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动机的激发、创新个性品质的树立,是每个数学老师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学生在学校内的创造力又和日常所谓的创造力不同,简洁高效的继承前人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学习的根本,老师只具备指导作用,课本作为学习材料的载体,学生做的是掌握知识而不是全新的发明创造。对学生来说,创造力的内涵是解题方式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见解的综合体现。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是需要老师在贴合实际的基础上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就笔者的经验和看法展开几点建议。
1 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一种态度,如何去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待问题,研究问题,对问题发出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等。
引导学生去做,就需要学生放弃教材上的常规思路、另寻他法去对待问题,无论对错都积极去面对。结果正确时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并加以利用,结果有误时也要追寻错误的原因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当前大部分老师只注重结果的正确与否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在一节计算课上,一道练习题:3.9×18+27×1.3=?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先乘后加的顺序来做题,但是也有别的学生能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3.9×18+27×1.3=1.3×3×18+27×1.3=1.3×(3×2×9+3×9)=1.3×9×(3×2+3)=1.3×9×9,变得简洁明了的最基本的乘法运算,化繁为简,这不仅是学生创新变换意识的萌芽发展,也是积极创新欲望的体现,不同的对待方式会有着截然相反的处理结果。因此我们要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和假设,古人谓之“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勇于对传统方法和权威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意识,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益处。
2 创造动机的激发
学生从事创造活动的驱动力是其内在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的激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激励性和推动力。在日常学习中,老师要抓住时机用语言和表情来对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进行表扬和肯定,启迪学生的主动性创造精神。在学习面积和体积的章节中,提出让学生自行发挥想象力利用已学知识点的组合计算手机壳外包装的测量和复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材料、易用性和外观等多个方面进行测量分析,并自行准备材料将自己的想法设计制作成作品,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创造动机。老师对学生创造热情的鼓励和赞许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创造潜力,而学生技术出来的各种不同样式和用途的设计,对其理解体积和面积的区分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创造动机关联着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研究证明:勇于面对困难的学生在日后的成就方面也会高于群体的平均水准,在完成富有挑战力的任务上更胜一筹,并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开创性创新优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的不同分别对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特长,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包装设计课上,有的学生创新意识占优势,但是动手能力弱,而有的学生则相反,虽创新精神缺乏,但是动手能力极强,因此,可以利用他们的优劣势进行分工合作以达到互补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是我们每个老师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下的使命。
3 开拓发散思维
创造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分析发现:聚合与发散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向明确、范围确定、条例有序等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无既定方向、无固定范围、不墨守成规及跳出传统方法的,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创造思维在行为上具有三个重要环节,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教师应从不同类型的课程着手,有侧重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敢于假设和想象并通过努力验证形成概念,使得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拓展。而对于思维的变通,教师可以从一题多解的应用题着手,利用各种方法对给出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及各种公式的套用和推导上进行训练和指导。开发思维的独特性,不仅教师要灵活把握学生的不同想法,也要开设思训互动课,设置合适的场景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性,并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同步推进,不可厚此薄彼。
4 创造品质的正确树立
以往人们探究的是创造力是否与智力相关,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创造力不但与智力密切相关,和学生的个性道德品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智商与创造性的高低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学生具备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和良性条件是拥有中等偏上的智力水平,但制约其发展的其它因素:个人意志、自信、进取、EQ/IQ等个性品质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发展创造力的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探索欲、挑战欲及意志力的培养发展,要对学生向权威的挑战、老师的挑战给予肯定,鼓励其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他人未曾尝试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质疑以及思考中的奇思妙想,老师不要轻易的否定或拒绝。在课堂上老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主动的去思考,让学生能主动的去提出问题、质疑已知的方法及如何去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师只有耐心的去引导学生,帮助其成长,才有助于具备创造性品质学生的发展和培养。
总而言之,当前素质教育模式下,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在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要对创新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造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创造力的个性品质,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新世纪的新新学子。
参考文献
[1] 宁雪丹.发挥儿童文学作用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J].教育导刊,2011(2).
[2] 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