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品社”课堂 培植民族精神

2013-04-29 00:44张丽琴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品社民族精神

张丽琴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实施德育、培植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品社课堂,解读悠久历史,唤醒民族精神记忆;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能较有效地培植学生的民族精神,更好地落实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品社课堂;民族精神;悠久历史;文化精髓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48-03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她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品社课堂,是小学实施德育、培植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民族精神的奠基最佳阶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学生中重视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社课堂的需要 在长期的品社教学实践中,笔者切身体会到品社课堂对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视度是不够的:

1)教学内容零散——品社教材,没有系统性地呈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只能在个别课时中略见一二。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中仍存在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学生被动接受大道理。教育方式单一,已跟不上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步伐,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3)课堂教学低效——品社课堂,是实施小学德育、培植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但是纵观省市等展示课、研究课,笔者发现关于“民族精神”的环节或蜻蜓点水,或流于形式。

培植学生民族精神须探寻实施策略。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积淀而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精神。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培植民族精神,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解读悠久历史,唤醒民族精神记忆;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将民族的情、爱国的根植入学生的心田。

一、解读悠久历史,唤醒民族精神记忆

翻开中国悠久历史,处处可见民族精神的光辉:南宋有岳飞、文天祥,明清有史可法、林则徐……一个不注重历史的民族、国家是会灭亡的。

品社课堂,应当成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阵地,通过追溯历史,深入感受;细节呈现,移情体验的方法,解读悠久历史,从而唤醒民族记忆。

(一)追溯历史,深入感受

民族精神就蕴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蕴含在中华儿女五千年奋斗创造的足迹中。民族精神的培植,需要教师在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加以落实。

笔者执教《黄河母亲》一课时,在第二环节安排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养育中华儿女的黄河:

1.石雕——黄河母亲,学生交流。

2.设疑——为何称母亲河?

交流小结:良好的自然环境、仰韶文化……

3.文物——猜作用。

活动二、孕育民族精神的黄河:

1.学习《黄河的主人》——民族精神的象征。

2.齐唱《黄河大合唱》——民族不屈的精神。

通过活动,和学生一起追溯黄河历史,使学生感受到祖先的勤劳、智慧,更感受到中华儿女的顽强,中华民族的不屈,课堂上,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对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又如《从四大发明说起》、《圆明园在哭泣》等课,补充了众多人物事迹,“虎门销烟”、“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

品社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去追溯中华民族精神源头,去寻找历史的踪迹。从真实故事中感受人物的痛苦、快乐、艰辛、追求……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细节呈现,移情体验

历史是品社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体验往往能给予学生最广阔的成长空间,是民族精神培植的肥沃土壤。课堂教学中,须有重点地安排体验环节,通过体验培育品德。

解读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要凸显其中生动、具体的人的活动,用一种细节化的方式来呈现,与学生对话。有老师执教《鸦片的背后》一课,很好地运用了细节呈现,移情体验的方法:

细节一:鸦片危害。

1.算一算——一箱60千克鸦片=多少人民币;

鸦片毁了一个人、千万家、整个国家!

2.从数字背后看到什么?

细节二:外交官谭锦镛受辱致死。

追问:你们一脸怒气,在愤怒什么?

因为有了数字计算和真实故事材料的细节呈现,学生的交流是投入的,心情是沉重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真正体验到了当时人民经历的国破家亡的痛,国难当头的痛!

品社课堂上,不仅要告诉学生客观的史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史实对学生进行精神的陶冶。所以,品社课中的历史,应该是通过细节呈现,用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努力将历史事实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来唤醒学生的民族记忆。

二、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

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文化中,品社课堂教学需要引领学生感悟灿烂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愈深,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就愈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学作品,中国画、书法作品,中国刺绣,传统节日文化……

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文化材料,引领学生阅读作品、走近人物、关注生活,引领学生感悟文化精髓,进而催生民族精神情怀。

(一)阅读作品,感受文化博大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如《论语》、《大学》等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最早的著作,后来又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词人的作品,再后来,又有大批反映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的书籍。

执教《黄河母亲》一课,笔者安排了以下环节:

活动一:这是一条气势磅礴的黄河。

1.地图寻黄河;

2.录像赏黄河;

3.诗词赞黄河。

一生诵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同学们,你会想起哪一句?”

师生吟诵诗句。

在活动中,地图、录像,拉近学生与纵横千里的黄河的距离,之后的诗句吟诵是情不自禁、有感而发的。课堂上,互动吟诵,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黄河的气势磅礴,进一步加深了对黄河生生不息精神的认识。

又如,执教《悲愤的吼声》一课,引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吟诵时学生慷慨激昂,充满了对红军战士的崇敬、热爱!

文学作品,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作品时渗入学生心田。如今,我们能更多地寻找到平凡人的不平凡精神,这都是我们阅读的范本。

(二)走近人物,体会精神不朽

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民族精神必先研究个人精神。能够体现和发扬民族精神的,有杰出的领袖,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更有一大批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中华儿女。

《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我以四个层次推进课堂:

一、贡献卓越的人,值得尊敬

二、表现杰出的人,值得尊敬

三、默默无闻的人,值得尊敬

四、回归课题,深化认识

教师提供典型人物:科学家袁隆平、发报员翟莉、环卫工人牟雪华。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明确了:所有创造美好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油然而生。

又如《从四大发明说起》引用祖冲之、黄道婆等;《诚信真可贵》引入还中奖彩票的张建顺;《园丁赞歌》引入谭千秋、殷雪梅老师……还有更多普通人的事例,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品社课堂中,将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结合起来,把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呈现人物事迹,将给学生们以古鉴今,以人鉴己的启示,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民族精神的不朽。

(三)关注生活,催生民族情怀

生活中能体现民族精神的素材丰富、鲜活。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关注生活,关注最生动的民族精神教育。

正值端午节,有老师执教《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在课尾老师出示新闻:

“2005年11月27日,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师:读了新闻,你有什么想法?

生交流。师板书:民族的情怀

师:你觉得你该怎么做?

生交流,师小结

韩国“申遗成功”新闻,引起学生的共鸣: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节日,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进一步深思:我能为此做些什么?成功催生了学生的民族情怀。教师带领学生关注生活,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使课堂有了深度。

再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补充当地环境问题;《不平静的世界》,引入当下战乱情况……进一步渗透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教育。

生活中有不少典型事例,就是生动的民族精神教材。关注生活,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催生民族精神情怀。

民族精神,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映射在人物身上,渗透在生活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使他们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一步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

柏拉图说过,“人的本质是精神的。人的精神是生命的函数,整合着人的意志、品格、个性及创造才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永续发展的历史文脉。立足课堂教学,培植民族精神,通过“挖掘拓展整合,丰富民族精神内涵;解读悠久历史,唤醒民族精神记忆;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的策略,能更好地落实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更能将民族的情、爱国的根植入学生心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丰子义.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德育,2009,(9).

[2]莫税英.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

[3]冉志晗,夏蓓洁.培育当代民族精神,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

[4]田克俭.民族精神与竞争力[N].2006.1.

猜你喜欢
品社民族精神
培养爱国情怀 争当文明主人——《品社》教学中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微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你在心口难开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让生活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