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帅
摘 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最根本的探究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效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真正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逐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 培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47-01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标下的实验又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合理组织实验内容,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智能也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也得以加强。那么,我们如何搞好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呢?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对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具有强烈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们必须从保护和激发兴趣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开展和设计实验教学。
1.1 课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儿童的注意力极容易转移,对事物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让问题能抓住学生的心,让问题吸引住学生。如《热起来了》一课,先给学生看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群小朋友在打雪仗的情景,小朋友的手都冻得通红。教师可以提问“谁能使小朋友的手快速热起来?”学生会回答“搓手、烤火、加棉衣”等。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入到“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的实验中去,学生也会有较高的兴趣。
1.2 从生活现象(实验)入手,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生活中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如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时,先将一个瘪的乒乓球拿到教室,然后用热水烫一下复原了。从这引入新课,顺理成章,学生也容易接受新知识,又不失趣味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验引入过程中,应不失时机的进行提问和提示,以指明学生注意和思考的方向。
2 营造宽松平等环境,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熱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的语言、动作、手势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使学生产生幸福和愉快感。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设置疑问,解答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劲头就足了。
3 实验课上吸引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
3.1 演示实验吸引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也必然成为最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1)充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每次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要求,认真把实验做几遍,是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既效果明显又缩短了时间,使学生感觉到实验回味无穷,进而期盼下个实验。
(2)演示实验前,教师必须介绍清楚实验的仪器装置等,也要给学生布置观察、记录任务。许多学生看到教师实验时,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出于“好玩、有趣”。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
(3)合理使用教材,对课本实验进行重组、调整顺序、增添等。教材只是知识的一种载体,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教教材。如《我们的小缆车》一课,在教授“重力”时,我们可以增加关于重力的一些现象,以及牛顿的一些科学故事等。
3.2 分组实验体验探究的快乐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分组实验的实验材料必须是典型的、有结构的,这样的实验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开展分组实验时运用猜测、验证、记录、分析等探究方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如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列出学生的猜测、假设),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筛选出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关系、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然后请各小组制订出探究计划,并付诸实施。同时提醒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让他们开展小组比赛,激发学生们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分组实验的快乐。
4 实验活动延伸到课余、课外
4.1 必须延伸课堂实验教学的时空
只利用实验课时间进行实验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等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非实验课上进行,还可以在课外进行。平时在课堂上每学习完一些科学知识和原理后,由学生分析相应的实验或设计相关实验;这些实验或由学生收集的或由学生自编的,有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有的由学生课外完成。如学习完《种植我们的植物》,由学生自己种下凤仙花的种子然后每天都观察,直到凤仙花开花结果;这都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完成,同时,学生及时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自己实验的快乐。
4.2 重视学生的制作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验教学结束后,学生往往是趣犹未尽,为了便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实验兴趣,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课外延伸的实验。如《改变物体的沉浮》一课学完后,教师启发学生用“雪碧”瓶、装眼药水的玻璃瓶、胶布、吸管、水等材料自制“潜水艇”。学生在设计制作和实验过程中,将课堂上的感性认识、粗浅的理论认识升华,真正明白了物体沉浮的原理,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延伸到了课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只要我们科学教师准确把握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就一定能使实验教学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