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珉
摘 要: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打破传统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针对中职发展新情况探索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关键词:教学过程 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35-01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构建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流派众多,主要包括激进构建主义、社会性构建主义、社会性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的构建主义、社会构建论和控制论系统等。
构建性学习具有六个特征:积极的学习、建构性学习、积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它强调先前经验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相互式的学习,主张尊重个人意见,不用正确和错误来区分人们不同的知识概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本质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正是当今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互动式教学适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化学技算课的教学中。其教学程序是: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或素材→学生讨论→师生互问→得出结论。以《原电池》一节为例:教师先演示:Cu—稀H2SO4—Zn“的原电池实验,再根据学生的要求,多次更换电极材料、更换溶液,观察有无电流产生。然后教师提出讨论题: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化学原理是什么?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
1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指导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关于教学过程,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六个基本成分。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六个基本环节:
(1)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和任务,并对教学条件、教师可能性、学生特点进行研究,具体化目的与任务;(2)掌握学生的特点,具体化教学内容;(3)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要要考虑教学条件和师生特点;(4)师生在教学、学习认知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情况进行检查,合理调整教学过程;(6)师生分析一定阶段的教学结果。
2 关于教学规律,巴班斯基从以下方面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育教学过程受制于社会对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需要;(2)教学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有密切联系,在完整的教育过程中,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的是教育教学;(3)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决定教学过程;(4)外部条件决定教学过程;(5)教与学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6)教学任务决定教养的内容;(7)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激发组织的和检查活动的方法和手段的决定因素;(8)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决定因素;(9)巩固、自觉而积极的教学效果来自在相互作用条件下,教学过程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3 关于教学原则,巴班斯基的教学原则体系包括:教学与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原则
教学旨在相互联系地解决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的目的性原则;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为教学创造必要条件的原则;(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的原则;教养、教育和发展成果的巩固性、明确性和有效性原则。
4 关于教学任务具体化,巴班斯基对教师提出四点要求
(1)熟悉教学大纲、教科书和现阶段关于学校工作指示性文件中,为某一课题规定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综合性任务;(2)熟悉教科书的内容,以明了教材内容能解决哪些教养、教育和发展方面的任务;(3)考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品德修养程度,考虑他们已有的缺陷以及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的必要性;(4)教学任务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实现个别化教学并照顾个别差异。
5 关于教学内容具体化,巴班斯基认为可以采取五个步骤
(1)从内容中分出主要和基本的成分;(2)选择合理的逻辑方式(归纳或演绎),以阐明课题;(3)用新的科学知识、综合技术教育、乡土教材、现代教育方面的事实、练习,来补充课程内容;(4)用那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所提出的教育任务的事实、事例、实际作业,来补充课本内容;(5)用发展学生学习技巧、认识兴趣和能力的练习,来补充课题内容。
6 关于教学形式和方法
巴班斯基认为,从组织形式的角度看,课堂教育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组织形式,要在分班上课的前提下区分出全班的、分组的和个别的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一堂课中会出现几种教学形式结合或交替使用的情况。
7 教学过程最优化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是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
问题情形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有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与学生已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凭已有知识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启发性,可以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进行探索。
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才能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根据创设的情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问题的思维强度、思维量大小、难易程度、提出时机及问题的明确性等是衡量问题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非常具体的分解,设计成一系列细碎的问题,边问边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向目标,这种模式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刻性和独立性,难以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这种琐碎的提问,教师依据所创设的情境,精心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并且要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度,用设台阶、铺垫、组合等手段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用。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