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谱写人文教育新篇

2013-04-29 08:56周桃敏
学子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民族文化课程设置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内涵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偏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本校为样本,考察楚雄师范学院推进大学生人文教育中取得的实际成效,同时正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憾,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推进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和构想。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民族文化

经过十余年来的研讨,高教理论界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已达成共识。对于如何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则是常说常新。就楚雄师范学院这样一个创办几近十年的地方院校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仍是一个探索中前行的课题。本文将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建院以来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并就如何优化人文教育的问题提出一些构想。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和人格是否健全,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才和成功。所以,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从本质上说,人文素质是人的精神内在生长的需要。读点哲学、学点语文、看本历史、听点音乐、看场歌舞看似简单,实则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影响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

目前,国内高校的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人文学科的课程从课程数量和学时、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于理工科课程都处于劣势;从社会观念上来说,社会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观念,文科不好找工作的偏见处处皆在;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大学教育主要偏重于作为“器”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是亟待解决与不容回避的。

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取得的成效与亮点(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建院升本以来,我校紧紧围绕"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坚韧意志品质,较强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人文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有:

(一)学生的原典阅读活动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有序的组织

自2006年以来,以学院图书馆为主的读书系列活动持续开展。每年定于12月份,先后举办过“好书大家荐”“书香伴我成长”、“读教育名著,体验教师情感,感悟教育真谛”、“校园十佳读书之星”评选等多种活动,参与面广,成效明显。鼓励大学生热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深入推动我校大学生读书活动,年终岁末,浓浓的书香充溢校园,平添了几许人文气息。

近五年来,学校各院系的领导比较重视阅读活动,要求教师围绕课程要求提供推荐书目,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阅读数量与完成形式,比如,以平时学业表现计入课程考核,在全园参与撰写读书心得笔记的基础上精选优选作品参加竞赛等等。这样一来,使得疏于阅读文、史、哲原典的学生有了阅读的动力,拓展了其知识视野,弥补了专业强而人文性弱的局面。

(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得到保障与强化

自2004年学院倡导开设院级公共选修课以来,课程资源不断得到丰富,从开始的门类驳杂到如今的体系完备,从量的方面有所缩减。最多时超过70门,截止到2010年能够开设的有40余门。从类的方面归属明确,指导性强,现有五个大类,即“哲学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语言文学类”“艺术体育类”、“自然科学类”;从质的角度看考察,质量不断提高,保留了一批口碑好评价高的课程,为教师展现学术专长、教学技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教学模块的设置上,基本按照文科与理科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既使文科学生能接受科学教育的滋养,远离“科盲”的误区,又使理科学生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余,感受到文学、哲学、史学的魅力,学会欣赏音乐、舞蹈,借此激发了兴趣,发展了特长。

近年来,我校公共体育课的门类日趋丰富,从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太极、剑法,到经典的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与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到潮范十足的跆拳道、瑜伽等,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三)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与人文教育的内容高度融合

我院是一所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是教育行业,因此,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技能过硬,特长鲜明,具有专业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一直以来都是我院办学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的宗旨。关于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各个院系均出台了措施与方法。一来,为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搭建了平台,二来把人文教育的内容融汇其中,彰显出办学特色。

以我校初等教育系的小学教育专业来说,对于教师基本技能“三字一画”的训练体系完备,检查督促到位。学生们通过两年的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已能达到从业资格的低限,相当多的学生从开不了口(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写不好字(硬笔书法)、唱不准调到“能歌善舞会画画,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其后的特长培养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学诵读、练书法、学国画、做手工,积极参加技能比赛,取得了高规格的奖项。在走访调查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成长深有感悟,认为这些训练体系的开展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构想与建议(以我校为例)

(一)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作为地处滇中腹地的我校在民族文化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有作为彝族自治州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校内的“民族研究所”已经建成“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成果斐然,学术交流活动丰富。中文系的“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教学团队,立足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开设了多门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的系级专业选修课和院级公选课,为提升了中文系和全院学生的人文素质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文体活动方面,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师资水平不断提高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的坚实的保障。我校的“龙狮队”自2007年以来,在国内外的一系列赛事上取得了多项辉煌的成绩,成为了我校文体活动的亮点所在。就目前来看,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还仍要加强,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例如,如何实现从高精尖的学术研究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的带动作用?如何让少数民族众多的资源优势应用到诸如双语教学乃至职业规划中来?街头路牌上彝文标示会不会读?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与还可以有哪些创新,是否可以从竞技展示到普及推广?充分调动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地域特点的展现与民族文化的参与,理应成为彰显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文化功能、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二)进一步优化调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诚如上文所述,我校在坚持办学宗旨,积极投身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既有统领全局的课程模块的设置与调整,也有细致入微、常抓不懈的检查与督促。新的形势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学分制的改革推进带来了使得课程设置势必“大动干戈”,大量的专业课程需要在一至三年级期间完成,使得原先相对充裕的选修课程势必压缩课时与学分,其所承载的人文素质教育任务如何得以保障?

一方面,由于公选课模块学分的压缩,学生的选课需求或主要考虑“有没有用”,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有无实际性的帮助。原先开设的一些哲学社科类课程本可以弥补知识结构的缺憾,开拓学术视野,对各类课程进行精心组织、合理设置,使其在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现在却由于客观因素所致而选课人数下降。对此,此类课程的开设决不能完全随着学生的兴趣点转移而产生缺失,反而应当大力倡导,让授课教师的学术专长确实转换为课程的知识含量。对各类课程进行精心组织、合理设置,使其在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

另一方面,实现人文素质的任务就要转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来。例如借助课程建设的力量,我校省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的课程资源完备详实,除了除必要的要目之外,专门设置了该门课程的历史发展内容。学校各院系的专业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基本都向学科知识延展的方向努力与丰富。基本上所有的理科专业都开设了围绕核心主干课程的学科历史的选修课,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兼顾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进一步挖掘优势学科中蕴含的通识教育元素,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从人文知识的传输讲授到人文素质的转化提升。

(三)积极创设条件,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联动

一直以来,每学年的 “五四青年文化月”与“大学生科技活动月”是我校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集中展示了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效。前者主要以文艺展演、知识讲座、体育竞赛等形式呈现,后者则是以学术讲坛、科技竞赛、创新讲台等方式来开展活动。近十年来,两大类的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形成了一些品牌标志的活动,例如“校园之星”的评选,家电义务维修等,学生反响热烈,参与热情较高。

客观来说,目前这两大类的活动开展阶段性强,活动频次比较密集,部分的学生的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精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对硬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院能充分调动现有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文科生通过学术讲座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活动的体验活动来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理科生也积极参与到人文素质拓展的活动来,这样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无疑是有益处的。

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与人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巧妙地将学生不了解或知之不全不深的人文科学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对于我校开展人文素质的具体举措上,结合成效,正视问题,从实际状况上发现具有地域特点和发展阶段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推进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和构想。

参考文献:

[1]刘鸿武《故乡回归之路——大学人文科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马明华 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年。

作者简介:周桃敏(1974-),女,云南姚安,楚雄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初教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民族文化课程设置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