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赟
摘 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对养老服务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较早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培养是重要方面之一,对学生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都起着很大作用。本文将从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养老服务 人文素质 缺失现状 对策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倾力打造了“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项目,构建了“五位一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综合体系,并于2010年开办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之后又陆续开设了社区康复、社区管理与服务、康复医疗技术、护理等专业,初步形成了老龄事业大健康管理专业群。几年来,学院在探索养老服务类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一个方面,在实践中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从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角度做一些探讨。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及个人实践等方式教育学生,使其懂得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一是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包括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各种职业能力,创新思维,顾全大局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三是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热爱生活、悦纳自我、善于合作,拥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及乐观积极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四是培养良好的文化修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种人类优秀知识成果的博采与吸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二、社会对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大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变得越来越迫切。专业化的老年服务业人才必须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多元的学科背景,这是老龄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要有对老年人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熟练掌握养老服务的相关实践技能、具备基本的养老机构管理能力,还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卫生职业道德及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制定了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行业生产、经营、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社会、管理、护理、康复等学科知识能力,掌握现代老年服务与经营管理方法和技能,知识面较广,人文素质高,能在各级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从事相关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能力培养上突出了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卫生职业道德、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等。
三、目前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
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作为养老服务类人才也不例外。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文素质缺失在实践工作中的影响往往更大。人文素质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教育中仍然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很多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是“边缘化学科”,不用下大力气学,只要把专业核心课程学好就行了。因此课程设置中,过多强调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的掌握程度,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爱心和人道主义关怀表现不充分的情况。
(二)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类课程比例不足
对于养老服务专业来说,人文类课程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沟通与礼仪);人文素质课程(主要指通识教育课程、语言应用课程等);身心素质课程(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等)。这些课程开设不足,满足不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需要,导致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较薄弱。以我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学制只有三年,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养老服务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就需要占用大量学分,因此,人文素养类课程学分相对不是很多,主要只开设了老年心理学、商务礼仪与人际沟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比例相对不足。
(三)教学方法上:手段陈旧、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人文素质类课程仍然以教师的传统讲授法为主要形式,教学中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陈旧,形式单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对人文素质类课程普遍缺乏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提高。
(四)评价体系上:标准不完善、不全面
在评价体系上,教育历来存在“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目标的评价”。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既有量化的标准,又比较好操作;而人文素质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在评价上没有量化的标准,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地展现出来,为社会所认可。所以,很多人认为“学生上不上人文课,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教学效果、学习成果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四、加强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许多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办学力量集中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投入明显不足。为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加大这方面投入。
(二)营造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大人文”教育环境
课上,加强人文课程建设,通过开设职业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增加人文选修课等,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有意识地把人文精神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课外,采取多种方式,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建设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如图书馆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料、教室可以多一些体现人文精神的名人名言,还可以通过宣传橱窗、宿舍等阵地,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专题讲座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提高其人文素质。
(三)注重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实习实训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掌握专业技能很好的机会,对于养老服务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以我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实习实训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江苏省老年公寓、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等20多家养老机构成为我院的实习实训基地。从2015年开始,本专业开设“工学班”,开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与上海佰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设立“佰仁班”。通过在敬老院、老年社区等单位的实习实训,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关爱他人的品质,在实习过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方方面面。
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我院老年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养老机构、社区等,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有担当、有修养的人。
(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同时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师生互动、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身引导和渗透,扩充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辅导员,更应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对带动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辅导员要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思想、心理、精神的成熟与成长。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通过榜样示范等作用,不断探索和完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
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小兵,史振洪.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6).
[2]李雪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赵卫东.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2012(8).
[4]薛茂云.老年服务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周春美,李爱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2).
本课题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年“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15SJD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