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的作用

2013-04-29 23:58王立诚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有效阅读个性化阅读

王立诚

摘 要: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阅读。然而,在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种种误区和隐忧又不约而同地出现。本文就这个实际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的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师设疑;学生质疑;有效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和批判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个性化阅读目标,其意在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强调在阅读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是对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形成的讲解分析模式与假对话模式的否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阅读。而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转换教学观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的格局,摆脱“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五大板块”的禁锢模式。总之,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点拨下自读、自悟。

一、教师设疑:有效引导、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

本文所谓的“问”,首先是指教师的有效设疑。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实施过程必须具有师生的有效互动。众所周知,阅读作品时,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前结构”进入作品,与作品交流。一方面,学生会在文本内容的指引下重构文本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又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阐述,最后形成关于文本的极富个性化的认识。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因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心理特征以及阅读经验的差异,对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对文本的不同反应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是十分可贵的阅读品质的反映。但也不可否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初感还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其阅读认知水平还处于幼稚、低层次的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对话,尤其是与教师的对话,推动这种阅读初感向文本更深处发展,使学生与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从而创造出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显然,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教师的设疑,学生的阅读将会在低水平徘徊,而无法向更深处推进和发展。

笔者曾观摩过全国优质课《声声慢》的教学过程,该优质课将“品读法”贯穿始终,有效开展个性化阅读。“三品”教学法无疑将古代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拿捏得恰到好处。然而,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适时地设疑,如将情感基调的把握和诗歌创作背景进行有机结合——在初品过程中,要求学生细心体会和领悟,真正实现“初品”:整体把握情感基调”的教学目的。教师并为将此罢休,继续巧妙设问:“为什么这首词具有这样的情感基调?于是,恰到好处地讲解出李清照创作的前、后期背景。学生各抒己见,答案包括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和沦落之苦”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有效追问、设疑、开展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利于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并且学生对文本把握的准确度也随之提升。

再如,一位语文教师讲戴望舒的《雨巷》时,该教师通过提问、追问和反问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1)本诗那无尽的忧愁和哀伤凝聚在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之中?(2)作者在诗歌中是如何描绘这个形象的?(3)作者为什么反复使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4)为什么诗歌当中的姑娘是需要“愁怨”的气质,难道有高洁和美丽还不够吗?这样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将意象分析与意境领悟完整地结合在了一起。

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其答案自然不尽相同。但是,学生发表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点拔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学生,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主人公的感受就相当深刻了,甚至还拟出了一些与《雨巷》这个题目相比,更有创意的题目。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可贵的“碰撞”,这也就是在教师有效设疑下的个性化阅读效果。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设疑与学生的亲身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二、学生质疑:让个性化阅读之路走好、走远

1.从无疑到有疑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质疑。面对一篇文章,无论是从课题,还是文中的重点词句,亦或是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质疑。例如,在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教师如果让学生细读题目,学生就会提出疑问:“忘却是忘记,纪念是记住,忘却与纪念不是自相矛盾吗?”经过讨论,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用词的深刻与含蓄。诸如此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找出矛盾之处,并引导学生进行发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挑战常规,引导学生批判性质疑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想法以及与作者不一样的看法。例如,在教《鸿门宴》时,有一位学生忽然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观点,他说:“我认为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写得不符合事实。第一,项伯晚上从自己军营跑到敌人军营,项羽这一方为什么完全不知?在两军对峙时期,这种事情可能吗?第二,项伯回去后,在项羽面前给刘邦说好话,项羽为什么不质问项伯原由?第三,刘邦在酒席间,以去厕所为名,偷跑回自己的军营,那么长时间不在,项羽为什么没有提早发现呢?为什么没有起疑心,这可能吗?”这三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哗然。不少学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针对这几个问题,笔者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鸿门宴》这个故事经《史记》记载,确有其事,事情是真实的。但司马迁在记叙这段史实时,运用了文学的手法,加入生动的描写和一些细节描写,在以上这些地方,艺术构思有可能不够缜密,因而出现了上述漏洞,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一个好的质疑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会学习的学生,这也正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3.引导学生对传统的已形成定论的阅读结果质疑

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张海容教师授课《雷雨》时,就围绕着“探究周朴园身上的人性复杂性”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在师生对话中,有学生表达了自己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周朴园除虚伪、冷酷、残暴之外,他的内心深处也有对鲁侍萍的眷恋和自责。”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甚至提出了“周樸园身上其实有他真情的一面……”从此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懂得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复杂的人性,这种审美意识也是富有个性化的。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而个性化阅读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和领悟作品的内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到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升。

“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将可以改变以往个性化阅读中存在的隐忧和误区,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有效阅读,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创造性阅读的理论性思考与实践分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5,(04).

[2]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荣生.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有效阅读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语文课堂的“维他命”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巧架桥梁,引“读”入胜
以读启智 持续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英语阅读
通过有效阅读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