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河州苗族“踩花山”节日的生存和族群文化

2013-04-29 00:44和跃李依倩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红河州苗族

和跃 李依倩

摘 要:“踩花山”节日从多角度展示了苗族的历史文化。各种被肢解的历史文化事象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并通过苗族自身思想的溶化与组接汇聚成了苗族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红河州;苗族;“踩花山”;生存文化;族群文化

一、概述

每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其可观赏的形式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特质,在社会变迁中传承下来。其中,节日本身的形式内容,如节日中的各式活动、服饰、饮食等都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们是显性的、可见的。而文化内涵则是隐性的、不可见的民族精神。传承传统节日的过程,既是对其形式的延续,也是对其文化的继承。

二、“踩花山”节日蕴含的生存文化

历史上,苗族部落不断与其他少数民族部落、中央主权部落发生冲突。每一次大的战争背后都是一次大的迁徙与饥荒,迁徙让苗族人口迅速减少。由于当时经济与科技的落后,人口减少就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战斗力减弱,甚至有被其他民族吞并的危险。因此,生命意识对于苗族同胞来说意义非凡。所以,当苗族完成一次大规模迁徙,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之后,繁衍后代就成为了当务之急。生存、繁衍两个主题在苗族的历史中流传下来。

除了相关传说,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节日的“节徽”——花杆,从中我们更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苗族群众对生殖、繁衍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在苗族众多的民族信仰中,有一种是对生育神的崇拜,所谓生育神崇拜就是“对主宰人类生育诸神的崇拜,也包括对人类制作的人类性器象形物的崇拜”。“踩花山”节日中的花杆仿佛就是生育的标志,它与石祖、陶祖、木祖这些生育神有着极相似的表征。从花杆的外形上看,高大挺拔的花杆就宛若男性的生殖器;从花杆的功能上看,它由希望生儿育女的苗族同胞出资举办,并出于繁衍的目的来参与“踩花山”;从花杆的归宿上看,“踩花山”节日结束后,花杆将被制作成为床板供祈求生育的夫妻使用;从花杆的娱乐性质上看,爬花杆游戏是整个“踩花山”节日中的一个高潮环节,苗族同胞认为,高耸入云的花杆是连接人间与天上祖先的纽带,能够快速爬到花杆顶端的人能够吸纳祖先的灵气,获得祖先的庇佑,他们是最强壮、最健康、最具生殖能力的人,這样的人无疑是女孩繁衍后代的最佳人选,是民族文化的最好继承者。所以,爬花杆是男性都跃跃欲试的活动。

从苗族“踩花山”节日的传说、故事、花杆的相关寄寓中,我们不难发现,繁衍观念、生殖理想在红河州苗族中被演绎地淋漓尽致,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已经成为“踩花山”节日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支柱和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文化内涵。

三、“踩花山”节日蕴含的族群文化

所谓族群文化,就是共享历史记忆、血统、语言、信仰,由主观意识所维系的群体文化。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种活跃在人们思维里,并靠外在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提到红河州苗族的性格特征、族群文化,首先要从他们的迁徙说起。迁徙史注定是苗族文化内涵的一个散发点。迁入红河州的苗族,在统治阶级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压迫下,经济落后、地位低下,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苗族迁往更舒适之地的希望很小。所以,红河州苗族在对待周边其他民族时,具有温和性和包容性,毕竟这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民族在“积累”时期不得不采取的自保的态度。甚至在对待越南籍苗族同胞时,他们也保持着这种态度,虽说国籍不同,而且越南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与中国尚存差距,但红河州苗族不仅没有排斥他们,而且在每年的“踩花山”这类传统节日中,都会热情相邀、招待来自异国他乡的“亲人”。期间,苗族老人会毫不吝啬地向其传授先进的生产方式,年轻人之间也会相互交流,这无疑是拥有共同历史记忆、流淌着同样血液的缘故。红河州苗族世代生活在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高寒山区,“自给自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自产自销”是红河州苗族惯常的生活状态。

在以前“踩花山”节日中,贸易活动出现的频率相当低,其他各族同胞仅仅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参加节日。但近几年来,这种状态逐渐被打破,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节日期间浓烈的贸易气息,如以花杆为中心密布四周的是一个个小型的贸易圈,各族同胞除了销售简单的节日用品、苗族草药、苗族服饰外,各种农具、玩具、小吃在这里也都能找到“归宿”。现在的“踩花山”节日和往昔相比,由单纯的纪念、祭祀、狂欢逐渐过渡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多用途相结合的文化方式。这首先得归功于苗族同胞思想的解放。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从传说故事、饮食服饰、祭祀、竞技、贸易活动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正是因为红河州苗族人民迎合了时代的需求,才得以不断发展、进步,这是值得提倡的。

参考文献:

[1]梁宇明.苗族踩花山琐谈[J].民族艺术研究,1994,(02).

[2]黄光成.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01).

[3]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5).

[4]云南历史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5]陶兴安.苗族踩花山文化内涵初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6]吴晓萍.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2008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红河州苗族
苗族蜡染
创享空间
新时代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倾力打造云南教育新高地——记红河州第一中学校长李寿鼎
说谎和开玩笑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56个民族56枝花 苗族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