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013-04-29 14:56陈雁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激发创设情境小组合作

陈雁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中,树立新课程理念,思考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的兴趣在了解探究任务中产生,才能让学生的思考在分析真实数据中形成,才能让学生的理解在集体中加深;切实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努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情景提出数学模型,然后解释、应用,拓展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为课题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那么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和体验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争议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以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该关注知识前后联系与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其兴趣,提高其探索、思考,创新能力,所以在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使知识活动化。

关键词: 激发;培养;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而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1、人人学有所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那么在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下,作为课改中的数学教师,应以数学课堂的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的角色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努力使教学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兴趣在了解探究任务中产生,才能让学生的思考在分析真实数据中形成,才能让学生的理解在集体中加深。切实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努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的学习数学。笔者认为能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从创设合适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情境提出数学模型,然后解释、应用,拓展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可借助不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常见的方法有:

1. 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或者知识的应用并不了解。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的学习中,笔者给出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1955年希腊发行了一张邮票,图案是由三个棋盘排列而成,这张邮票是纪念两千五百年前希腊的一个学派和宗教团体——学派,它的成立以及在文化上的贡献。邮票上的图案是对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定理的说明,它是初等几何中最精彩的,也是最著名和有用的定理。从而引出勾股定理的学习,并且贯穿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周髀算经》中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勾股定理又称为商高定理的道理。毕达哥拉斯的“百牛大祭”。勾股定理是数学上有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有四百多种。体现勾股定理数学的价值。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深入探究的欲望。

2. 通过演示实验,数学游戏,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顺应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

①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从问题到方程”的教学实际中,笔者拿出天平,苹果,小球,砝码等实物,用天平称实物,并保持天平平衡,在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的之后基础上,通过用数学语言描述天平平衡的道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②通过数学游戏创设情境。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为2002年中国少年数学论坛题词“数学好玩”,数学大师的话如同数学语言,出于简洁而归于深奥,有趣且耐人寻味。在法国数学家拉佛阁博士心中,“数学好玩”意味着什么呢?“数学的兴趣在于你的发现,”他说,“但发现新的东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意味着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玩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有所进步。马丁·加德纳也曾经指出:“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为此,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新的东西。学生在数学游戏活动在一开始,就会对这些奇妙的数学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好奇,适时的提出富有趣味的问题,可以更好的提高参与者的热情与兴趣。例如,讲解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感受概率”,引入“摸球游戏”,先摆出了12个台球一般大小的小球,其中有6个红色球和6个白色球。当着学生的面,把所有12个小球装进一个普通的布袋中,然后怂恿大家来摸。怎么个摸法呢?就是从这个装有12个球的布袋中,随便摸出6个球来, 看看其中有几个是红球,有几个是白球。当然,摸球者只能把手伸进口袋中把球一个一个地“掏出”,而不能打开口袋看着摸。在所有人摸完后,好多人肯定会有这种疑问:“为什么摸出来的6个球,总是3红3白多呢? 是不是这个布袋有与众不同处,还是老师施了魔法呢?”从趣味活动中引导大家进行理性思考,引出数学模型,并计算以上不同的点数。

二、注重在生活中找数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与课题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数学知识溶于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如在苏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的“菱形”教学中,我先给出生活中菱形的物体,如活动衣架、窗棂等等,然后让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三角板经过平移、翻折拼成一个菱形,使其探索并归纳菱形所具有的性质,很多学生能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感,从而教师也完成了把学生引向图形世界的角色,增强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致。又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实数”中,教材本身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笔者设计这样的情景:剪一个边长为1分米有正方形,沿对角线折出一条折痕并计算其长度,(如图1),学生很快地由勾股定理求出折痕AC满足AC2 =2,在此基础上提问:在有理数范围内能否找到这样的一个数,使得这个数的平方等于2 ?许多同学纷纷用计算器去寻找,但是找不到,使得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的数已经不够用了,又能感知到所要学的无理数确实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旁,从而有效地设置悬念,再一次使学生经历了数的扩张,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给学生提供交流,探索时间与空间,培养兴趣

数学新教材内容中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模型,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模型等等,那么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和体验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争议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以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笔者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的参与探究过程,亲自动手操作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形,观察图像,期间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局部观察,整体观察,学习对比观察,转换观察,学生小组间再相互讨论,交流意见,寻找答案,总结发现,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又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讲“幂”时,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尺之锤,日取一半,万世不竭,提问如果把每天截下的集中起来,会有如何结果?用式子如何表示?学生充分讨论以后形成共识:

又问如何证明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笔者在黑板上画了这样的一幅图:(如图2)学生心领神会纷纷称之为无言的证明。再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展开与折叠”,数学实验室的活动,将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通过三个层次(1)“随便剪”得到需剪开7条棱才能展开成平面图形,(2)学生思考如何剪?(3)思考还能怎样剪?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展现一些关于正方体的不同形状的平面展开图,这一活动能使学生进入奇妙的图形世界,激起学生走进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四、重视知识之间联系与整合

新教材本身非常关注知识间互相联系,体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之间的实质联系,展示数学的整体。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该关注知识前后联系与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兴趣。如学生在学完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即在八年级的基础上,则可以说方程与函数的区别在于不变与变的区分,方程是函数从图象上讲,实质是点与线的关系,如2x+3=5和 2x+3=y,再比如方程组的解可以用直线相交来解释。这样更容易地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化,从而更容易地掌握函数等知识体系的学习。

五、贯穿数学史教育,提高学生求知欲

在课堂上贯穿一些数学历史小故事,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1)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有关故事来感染和教育学生,例如,在讲解概率中频数、概率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蒲丰实验:法国数学家蒲丰在一张白纸上画满了许多等距离的平行线,又拿来一大把小针,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间距离的一半,然后把小针一根一根的往纸上扔,他一共扔了2212次,其中与直线相交704次,用2212÷704=3.142,这个数就是圆周率?仔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得到的值与圆周率越接近。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2)通过讲述我国古代现代的科技成就,如学习抛物线拱桥,介绍我国隋朝工匠发明并建造的赵州桥,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决心。

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拓展学生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和现代化技术的提高,我们必须将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代入现代化的领域中。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展现了丰富逼真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拓展了兴趣面,使学习更轻松更有趣。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变化”中,利用动画演练旋转,翻折,折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图形的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七、注重反馈,建立“成功—快乐—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快乐感越强,则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并且能够几十反馈,使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再获得成功和快乐,以建立“成功—快乐—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这就需要教师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重视课前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备练习,保证上课程序流畅成功,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简繁和难易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如果学习材料过难,前后没有连贯意义,学生的前期学习就没有适当的收获,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三是适当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但并不以为着要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是学习的组织者,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指导宜少而精。

八、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上海教育》“走进“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猜你喜欢
激发创设情境小组合作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评改“五步曲”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