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2013-04-29 23:57王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思品课品德与社会亲和力

王琴

摘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着力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气氛,着力关注个性发展,设愤悱情境,创实践机会,着力放飞学生的心灵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思品课;亲和力;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38-02

在新課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给人耳目一新的美的感受。它积极倡导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内在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呢?本文结合《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实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着力摈弃“师道尊严”,积极营造宽松氛围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作为教师要自觉调整与学生的“主角”和“配角”的关系,教师不应该是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服务者,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身份调整为主动探究的主角身份,把驾驭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学习教材铺路搭桥、解疑排难。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同样一件事,有的同学花了许多时间仍然做不好,有的同学花的时间不多,却能做得又快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质疑揭示教学目标;课中,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实施教学目标;最后,总结收获、谈感受,再次质疑,以拓展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当学生道德情感和思想被忽视,得不到真实地展示、交流和指导时,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把学生视为合作伙伴。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平等共同合作的伙伴并予以尊重。特别是从教学语言上要讲究激励性和艺术性,多用如“请你来说”、“谢谢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等语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认真作答,对自己没把握的问题,敢于放下架子说:“不知道,咱们共同研究吧。”学生在这样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学生们的思维是放松的,敢于说、敢于参与教学。把自己作为欣赏者。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和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重在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精华、领会要点。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我带着学生玩他们最喜欢的“脑筋急转弯”智力大比拼。在他们玩得特别尽兴的时候,我作为裁判,故意偏袒女生,引起男生由稍微有些不满到情绪激动大叫“黑哨”直至最后罢赛。我随即“承认错误”,把“风向一转”,一味维护男生的利益,女生又是一片抗议声。此时,我这个裁判准备“引咎辞职”前,请教游戏者,怎么做受欢迎的裁判?学生纷纷献计:按规则来嘛!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活动中体验、了解到了规则。之后,我顺势引导:游戏有规则,规则还会在哪里呢?学生各抒己见,考虑周全,让人赞叹不已。

二、着力弘扬“百家争鸣”,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不能以“教”为中心,让学生“学”服从于“教”,把学生思路拉到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只为教学顺利进行,只为课堂不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习惯了一切围着老师转,学会察颜观色,见机行事,尽可能迎合老师的意愿,满足老师的需要……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必将逐渐麻木,思维不敢“跃雷池一步”。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主动性逐渐减弱。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提倡一问多答,培养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使他们的创造力有所提高。如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是讲究效率的行为”这一话题时,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上学路上,一边走路,一边抓紧时间看书是讲究效率;有的则认为:利用课间休息的10分钟,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是讲究效率;还有同学认为:边看新闻边叠被子、洗脸、吃早饭是讲究效率的行为……面对学生的种种观点,我看出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学生敢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即使有些偏颇。只有在讨论中鼓励“百家争鸣”,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实看法,才能了解他们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在教学中“对症下药”,那种“一呼百应”的局面有时往往会掩盖住学生思想成长的火花,个性也得不到发展。

三、着力创设“愤悱”情境,有效优化课堂结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引起悬念,引起他们思维的活跃和思考的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孔子所说的“愤悱”情境。学生在这种心态下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强烈的。产生某种探索的需要,才能产生表现的冲动;给学生群体表现创造的机会,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如学习《我是自己的主人》其中的“我会自己拿主意”这一个环节时,一位五年级的学生给母亲的恳求信,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疑问:问自己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问是否自己拿主意?会独立生活吗?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步步深入揭开其本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必要时应该学会自己拿主意。通过这方面的交流,让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学做一个有主见的人。在质疑解难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来参与学习,给学生充分时间、空间积极参与,创设一种学生互助合作的情境,注意把学生科学地进行组合,让学生、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

四、着力提供实践机会,主动放飞学生心灵

在《规则有什么用》一课中,进行童话故事续编──规则天使在操场上听见几个小朋友在说:“规则呀,管住我的嘴,限制我的脚,约束我的手,烦恼我的心。”于是规则天使就实施了一个惊天的计划——离开人间一天……再后来,发生了怎么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行续写。这样,学生在他们喜爱的童话世界里编织着他们的童话梦,在充满想象力、天真无邪的童话中放飞学生的心灵,将自己对规则作用的理解不经意地贯穿于其中。

学生通过以“发现者”的身份,浸润在对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再度发现的体验中。学生对文理体验的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电视栏目,都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我们的课堂何不也多来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呢?课堂上,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是主持人、嘉宾,本次交流的是“让我们来寻根”,有一位学生扮演“华侨”老人。“寻根”这个小品,有反映战乱的画面、录像,有抒情的诗歌和音乐等。多种形式为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充分展示的过程中,我的目的是使学生心灵上能有所触动,情绪上能有所感染,情感上能有所体验。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情。在没有教育痕迹的活动中达成多维目标,让这份亲和力使《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思品课品德与社会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体会
初中思品课生成性课堂建构的研究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为思品课插上爱的翅膀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