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珠 丁匡一
【摘要】深化马克思哲学的阐释体系不仅需要回顾马克思的文本,还需合理地借鉴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因此,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奠基者,他的观点理应得到重视。文章从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角度入手,探究其在超越性、主体性、辩证法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哲学话语体系的阐释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话语体系 总体性超越 主体性向度 主客互动辩证法 阐释
总体性超越:马克思哲学话语体系的阐释维度
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阐释体系的最大问题和弊端在于主体性的丧失,传统的阐释体系似乎将人与外在世界分离开来,突出外在世界的优先性与前提性,在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客观与主观的框架中,建构一套唯物主义的哲学话语体系。然后为规避这种话语体系的僵化性和教条性,经典作家又试图从辩证法中抽出主体性、能动性的成分,构筑一套无所不包的人与世界关系的辩证唯物论,将辩证唯物论上升为观念体系,以这一观念体系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和历史问题,进而形成社会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这样,马克思哲学体系就形成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为主流的体系阐释的基本框架。
从20世纪80年代起,改革开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人之能动性、主体性的维度被强调并突显出来。这在哲学层面的反映即是,以马克思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重提马克思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的观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这一著名论断,要求以哲学的形式去主动把握跳动着的时代脉搏。但是,回顾这段历程,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教科书阐释体系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和凸显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的精神。众所周知,“超越”(Transzendenz)一词在德语中具有在经验范围之外和超出经验两重意义,而此处所谓的超越性并不是西方古典哲学特别是柏拉图那种意义上“理念论”的形而上学超越性,而是对当下现存的批判与超越,是一种历史向度的内在超越形式。
在这一理解中,可以发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有利于凸显马克思哲学语境的超越性向度。总体性是卢卡奇从黑格尔处借鉴而来并深入阐发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味着理性地把握事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科学的”认识。关于总体性所具有的超越性维度,卢卡奇曾写道:“应当说最终目标是与总体(即被视为过程的社会整体)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斗争的各个环节才获得它的革命意义。”②他还以“环节”这个概念来强调这种超越性,“这种最终目标不是与过程相对立的抽象的理想,而是真实性和现实性的一个环节。”③由之可见,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辩证法是马克思思想的灵魂。如果恰当地吸收卢卡奇通过总体性思想所展示的马克思哲学原本具有的超越性维度,将非常有利于国内马克思哲学教科书阐释体系的更新与变革。
主体性向度: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彰显
国内马克思哲学体系阐释的一大弊端在于构思逻辑的经验化,从而在整体上使得马克思哲学有陷入经验主义的危险可能性。对此,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中对主体性的彰显有利于我们避免这种解释风险。凸出对经验的优先解释是卢卡奇的重要看法,他写道:“目光浅短的经验论者当然会否认,事实只有在这样的、因认识目的不同而变化的方法论的加工下才成为事实。他认为,在经济生活中的每一种情况、每一个统计数字、每一件素材中都能找到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实。……即使是在这里,事实就已为一种理论、一种方法所把握,就已被从它们原来所处的生活联系中抽出来,放到一种理论中去了。”④这种对于经验思维的深刻批评,有利于我们克服传统的阐释体系。
卢卡奇提出物化这一范畴真正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的主体性维度。那么,卢卡奇语境下的“物化”究竟指的是什么,它针对着什么呢?如何走出物化的困局?在他看来,物化源自马克思对商品结构的分析,他写道:“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痕迹。”⑤因此,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是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再度出场,这一提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卢卡奇的物化思想针对了现代性的多重面相,经验思维亦是其批判的指向,对此,卢卡奇写道:“如果认为直接既定的东西之变成真正认识到的(而不仅仅是直接感知的),并因而是真正的客观现实性,即中介范畴对世界图像的影响,只是某种主观的东西,只是对‘始终未变的现实的一种‘评价,那就等于重新使客观现实具有自在之物的特征。”⑥如此一来,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面前反而丧失了主体的向度。
那么,应如何从物化的困局中突围?卢卡奇再度强调了总体性思想对于突破物化困局的重要意义,他写道:“我们也指出了,放到总体之中去(其前提是假定,正是历史过程的整体才是真正的历史现实)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单个现象的评价,而且对象的结构,即单个对象的实际内容—作为单个对象—也因此根本地改变了。”⑦因此,卢卡奇对总体性的提示有助于指引我们在革新马克思哲学教科书阐释体系时,进一步彰显主体性的向度,而不仅仅囿限于庸俗辩证法框架中的“能动性”范畴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
主客互动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解释新方式
传统体系认为,似乎辩证法的规律是渗透于一切自然、社会、历史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似乎是在人的世界和实践生活之外,存在着一个贯穿着辩证法规律的世界,外在性是传统阐释体系对辩证法疏解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种思路其实或多或少受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的学术研究高度关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思想差异。既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那当然还是应该以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为主。卢卡奇是最先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发表观点的哲学家,他认为,辩证法只能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恩格斯却将其不恰当地推置到自然界,对此,卢卡奇写道:“这里把这种方法(指马克思的辩证法)限制在历史和社会领域,极为重要。恩格斯对辩证法的表述之所以造成误解,主要是因为他错误地跟着黑格尔把这种方法也扩大到对自然界的认识上。然而辨证法的决定性因素,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不存在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中。”⑧也就是说,自然界的辩证法其实是并不存在的,辩证法只能“限制在历史和社会领域”,如果从这种观点来看的话,传统阐释体系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在那种体系中,肯定了自然界存在着辩证法这一观念,并且将之视为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的重要理由与依据。
实际上,马克思笔下的自然都是以人的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马克思的“主—客互动”的辩证法是依托于实践语境的。这一点,也为詹明信所高度重视,他曾高度强调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之结合”这一特色,明确反对僵化的前苏联教科书阐释模式,“马克思主义既不是本体论也不是哲学。马克思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说,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可以写在纸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⑨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本·阿格尔则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把人的意识同社会结构的动力联系起来,提出了社会过程的总体模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既从具体的物质条件出发,又不忽视改变这些条件所需要的人的意识、意志和动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变革是结构动力和人的意志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不能归结于纯结构因素,也不能归结于纯主观的因素。”⑩卢卡奇进一步突出了辩证法以历史性为其基础,认为辩证法是把握历史的工具,突出的是一种从“当下”中看到“未来”的精神,这种对辩证法的精辟把握值得当前阐释体系充分吸收。
综上所述,卢卡奇以总体性思想彰显了马克思哲学内在的主体性、超越性、主客互动辩证法、物化批判等重要向度,这些马克思哲学的向度长期为传统阐释体系所遮蔽和忽视,因此,依托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有助于我们革新、深化体系的阐释范式,更贴切、更准确地阐释、传播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
【作者分别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SK12-29】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②③④⑤⑥⑦[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4页,第75页,第52页,第146~147页,第234页,第236页。
⑧陈学明:《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页。
⑨[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桥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8页。
⑩[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页。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