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借助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2004年乔·舒马赫导演的电影《歌剧魅影》中的主人翁魅影进行解析。魅影在整个电影里面,没有出现真实的名字而是以鬼影、魅影、以及音乐天使出现。魅影从在马戏团用绳子勒死看管他的人到爱上克莉丝汀等一系列的表现展现出了魅影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失衡。魅影主要受控于本我,绝少出现理性的自我,而表现出来的超我也是一种扭曲的超我。正是他人格结构的失衡导致了他的悲歌。
关键词:自我 本我 超我 魅影 快乐原则
《歌剧魅影》是由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所著,作品问世以来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音乐剧,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2004年由乔·舒马赫导演的《歌剧魅影》,自上映以来一直好评如潮,国内对该影片的评论主要是从音乐和艺术层面上解析其价值和意义,很少有用文学理论来分析其文学价值,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歌剧魅影》中的主人翁魅影,分析其失衡的自我、本我和超我,解读其悲剧的人生,以加深对该电影以及电影中人物的理解,同时对读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分析魅影的人格。根据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理论:“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心理结构,由遗传的本能和性欲构成。它无视逻辑性、理性和社会习惯风俗,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快乐,即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是受知觉系统调节和修改的“本我”,代表着理性和常识。它遵循着“现实原则”。“超我”,是理想化和典型化的“自我”,它代表着道德和良知。[1]《歌剧魅影》中的魅影在整个影片中没有出现他的真实姓名,他被叫着剧院里的魅影,也被叫着幽灵或是鬼,小时候被叫着恶魔之子,而他自己始终披着黑斗篷、戴着面具,把真实的我隐藏起来。他在剧院里,神出鬼没,通过信件和制造恐怕事件来达到他的目的。魅影的本我、自我、超我,没有很好的协调,相互之间充满了矛盾。有着丑陋面容和创伤童年的魅影,其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调控没有成功,而是受着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掌控,即使他象征着超我的音乐才能也没有在人格结构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失败告终。
一、创伤童年——自我调控失败
《歌剧魅影》中的魅影从小因相貌极其丑陋,有一半边脸完全变形,而被父母遗弃,被叫着“恶魔之子”放在马戏团供人观赏,他丑陋的外表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说过:“我们所体验到的大部分不快乐是知觉的不快乐,这些事情要么本身是痛苦的,要么在心理结构中激起不快乐的期待——就是说,被心理结构作为一种‘危险来识别。”魅影把他的不快乐归因于他丑陋的外表,他极力地掩盖他的长相。在马戏团里,他的头被一个口袋罩着。当马戏团专门看管他的人取下那个袋子并不断鞭打他之后,他立即用袋子罩住自己的脑袋,可以看出他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他对自我是否定的,那么自我的调控作用也就显得非常的微弱。因为“自我首先是一个身体的自我;它不仅是一个表面的实体,而且它本身还是一种表面的投射。”[2]后来他用绳子捏死鞭打他的人正是他本我的完全展现,这里自我对本我的调节完全失控。魅影想要的是从这样一种非人般的待遇中解脱出来,要自己的快乐和自由而不顾道德,所以这里他是遵循的快乐原则。
后来在吉理的帮助下他逃脱了警察的追捕,来到了歌剧院。在没有遇到克莉丝汀·戴伊之前,他一直住在歌剧院的地下室。“他是个天才、建筑师、设计家”,因此他对歌剧院的建筑结构了如指掌,但他的自我、本我、超我相互之间是不协调的,他住在如地狱般黑暗和潮湿的歌剧院最低层,过着神出鬼没的日子,让人谈其色变。他披着黑色斗篷,戴着面具,不敢面对真实的世界,也不让世人看清他真实的面容,他把真实的自我完全的遮盖起来,他通过落款为歌剧魅影的信让其他人为他提供薪水,并且独占五号包厢,如果不按照他的意愿来自,他就对剧院里的人进行惩罚。在这个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依然是受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控制,理性的自我调节是失控的,正是魅影因为一直主要受着本我的驱使,到他后来遇到克莉丝汀,理性的自我还是让位于受本能在起作为的本我。
二、爱上克莉丝汀——受本我支配
当克莉丝汀出现在歌剧院后,魅影被她天使般的面容和优美的声音所吸引,长时间在歌剧院黑暗地下生活的魅影有着惊人般的音乐才能,而更加巧合的是克莉丝汀在年幼时父亲离世时曾告诉她,他会给她派来一个音乐天使,教她唱歌并守护着她,所以当魅影在黑暗中教克莉丝汀唱歌时,这位单纯善良的姑娘以为魅影就是他父亲给她派来的音乐天使,她对他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在里面。她第一次见到出现在镜子中的魅影时,她唱到:“音乐天使,指引我,守护,赐予我汝之荣耀。”魅影马上答到:“我乃汝之音乐天使。”这个看似魅影超我的体现,实则也是他本我的驱使。因为魅影不是真正的爱克莉丝汀,他所期望的是通过克莉丝汀实现他自己的梦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让克莉丝汀替他演唱自己的歌。正如魅影带着克莉丝汀到地下后告诉她的,自从他初闻她歌声的那一刻起,他就需要她为他效劳,为他的音乐歌唱。“我这令人作恶的怪人,在地狱里受着烈火燃烧,却暗自渴望天堂!”
克莉丝汀有着实现他欲望的现实性,正如前面所说,克莉丝汀貌美如花,声音优美,性格单纯,这些为魅影利用她来满足他自己的欲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他并非真正的爱克莉丝汀,也可以通过他送给克莉丝汀的红玫瑰看出。他给克莉丝汀送的红色玫瑰都有黑色的丝带。玫瑰本是美好爱情的象征,而加上一条黑丝带就暗藏了一层黑暗面在里面:玫瑰象征美丽的克莉丝汀,而黑色代表着魅影的本我,代表着他想要通过占有克莉丝汀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魅影想要通过克莉丝汀来演唱他的音乐,把他的音乐发扬光大,而克莉丝汀演唱就好像是他自己在演唱一样。“我是你所戴的面具。”“他们听见的是我。”“我的灵魂和你的声音融为一体。”他们在船上的对唱,充分表露出了,魅影内心真实的想法。让克莉丝汀听从他,并为他唱歌,能够给魅影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感。魅影悄悄地教克莉丝汀唱歌,这里看似表现出他超我的需求,而他所展现出的依然是本我在控制着。“被压抑的本能为追求完全的满足而从未停止奋斗。”[2]他用毒药让当红的主唱卡洛塔的声音不再优美,从而能够让克莉丝汀当上主唱;并且在歌剧表演过程杀死了发现他的机械师约翰尼·布盖,为了满足本我需要,魅影完全将现实的道德和法律置之不顾。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被压抑的东西本身的努力不外是要打破它自身所承受的沉重压力,并且力图使自己要么转变成有意识的东西,要么通过某种现实的行为释放出来。”
魅影只有完全占有克莉丝汀,让克莉丝汀成为他的所属物,才能一直满足他的本我需求。所以劳尔的出现对魅影是一种威胁,劳尔出身显赫、貌美英俊,劳尔和克莉丝汀是旧相识,且劳尔和克莉丝汀是一见钟情,所以他和克莉丝汀相爱并走到一起是理所当然。受本我支配的魅影一定会是去阻止他们的爱情,阻止他们在一起。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所以当魅影躲在楼顶偷听了克莉丝汀和劳尔的生死不离的真爱表白后,他伤心的捏碎了送给克莉丝汀缠着黑丝带的红玫瑰,并唱到:“你会备受诅咒,当你没有做到魅影对你的要求那一天时。”从这里也能明显看出,魅影是在受着本能的驱使。
三、最后的仁慈---三个“我”依然失衡
在最后一幕歌剧中,魅影用绳子勒死了和克莉丝汀对戏的皮昂吉,他自己扮演成唐璜。众所周知,唐璜是一个貌美英俊的男子,所以魅影在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如唐璜般英俊备受女人爱慕的男子。而这里依然是通过非道德而且残忍的手段来满足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又是一次本我的体现。弗洛伊德说过:“从本能控制的观点来说,从道德的观点来说,可以说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2]
当歌唱到高潮部分“说你愿意与我共享,坚定爱情,一生一世,指引我,拯救我走出孤独……”时,克莉丝汀突然拿掉魅影的面具,台下一片尖叫声,魅影在羞辱和愤怒中,砍断了链接着大吊灯的绳子,带着克莉丝汀一起又回到地下。大吊灯坠落让整个剧院着火,一片混乱。魅影这次行为依然是不计后果,展现本我欲望的行为。在地下密室,魅影强行让克莉丝汀戴上他给她准备好的结婚戒子,想让克莉丝汀陪他永远生活在这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并让克莉丝汀为他一人所有。当劳尔赶来救克莉丝汀时,魅影用劳尔的生命来威胁克莉丝汀,让克莉丝汀在他和劳尔之间做出选择。克莉丝汀在绝望中突然吻了魅影,魅影痛哭了起来,他让克莉丝汀和劳尔赶紧离开,忘记这一切,在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时,他痛苦地唱到:“唯有你能令我的歌声飞扬,现在结束了,夜之音乐。”魅影之所以有这样反应是因为他本能所要的性欲早已转化了,他需要的不是克莉丝汀的肉体,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力比多。魅影把克莉丝汀当成自己的超我。“超我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者,因而也是本我的最强有力的冲动和最重要的力比多变化的表现。”[2]最后魅影把所有的镜子都砸碎了,把面具留下了,消失掉了。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这是魅影对自我的一种放弃,“自我放弃自己,因为它觉得自己不是被超我所爱,而是被超我所憎恨和迫害。”[2]
四、结语
魅影因为自己长相丑陋,从小被父母抛弃,被放入马戏团当小丑观看。丑陋的外面给魅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使他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他希望通过生活在无人看见的地下室来隐藏自己。而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黑暗潮湿地下室的魅影,就如他自己大部分时间受着本我控制,魅影绝少处在理性的自我阶段,而超我好比歌剧院高雅的舞上的克莉丝汀。当克莉丝汀出现在歌剧院时,魅影希望通过她演唱自己的歌声来得到世人的认可,试图通过克莉丝汀来实现他的超我,正如弗洛伊法说的:“超我能成为超道德,然后变得很残酷——如本我才能有的那种残酷。”魅影的超我实现的方式是非道德的、极端的,也是残忍的,所以他的超我是扭曲的,最终没有能战胜他的本我,反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凄楚。然而如果魅影能够直面自己长相的残缺,真实的面对自我,理性的对待现实,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最后他很可能还会赢得克莉丝汀的爱情,并且能够让世人真正的欣赏到他的音乐才华,最终实现他的超我。
参考文献:
[1]王一川.西方文论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导演:乔.舒马赫.歌剧魅影[Y].美国:华纳兄弟,2004.
作者简介:蔡培琳(1984.11-),女,土家族,重庆市渝北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四川外国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