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作者对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的感悟和总结,主要论述中西方风景画中运用的构图形式。西方风景画在构图上主要运用焦点透视,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多运用散点透视,通过对比它们所产生构图形式的不同,使我们认识到中西风景画各有千秋,平等对待中西艺术。
关键词:西方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 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
曾经临摹过许多西方风景画,虽然临摹的总体还算成功,但有些细节部分却怎么临不出像原作那样精确,而通过对中国画的学习,我认为中国的风景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科中最为博大精深,最能表达中国人的精神寄托的画种,所以我想对这植根于不同的民族土壤和美学思想的同一画科构图谈些自己的看法。
在西方有专门的一门课程叫做构图学,这门学问在绘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西方风景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等科学法则,在构图上主要采用合乎视觉规律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是在强调视点绝对静止观察的情况下得到的瞬间的停顿空间形成的,所构成的画面具有单视域特征和机械性的一面,所以焦点透视原理又被称为“定点法”。焦点透视包括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透视方法。
西方风景画中运用的焦点透视原理,非常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感。西方绘画很重视写生的能力,写生时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固定,这就是说画家在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视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随便移动,画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象组织在画面中。这样,画面的空间感才能被科学、准确地再现出来。
与西方风景画所遵循的科学法则相比较,在中国山水画构图中没有透视这种说法。中国古代的画家们也十分重视构图研究,南齐谢赫提出“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东晋时期顾恺之也曾提出“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大师郭熙的理论研究《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的观点,三远法,就是一种散点透视法,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是在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有利于表现虚实相生,轻重的平衡,便于描绘大场景、大布局,使中国山水画的气势更磅礴,对细节部分则相对容易简化、淡化。
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一幅西方风景画是荷兰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大道》,这幅画初看似乎平淡无奇,但仔细品位,就会被它的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画面正中有一条由近及远无限延伸的泥泞的乡村大道,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道路两旁的循道树单纯而又富有变化,初看像一幅讲课用的透视图,画面十分对称,而又富有变化,是西方风景画中运用焦点透视最为成功的画幅之一。霍贝玛在这幅画中采用了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则置景布势,使画面空间具有深远感和空气感,令观者如临其境。
另外,在西方风景画中,作者往往把姓名和创作时间地点放在画面不被注意的角落,题款是画幅之外的东西。而中国山水画,则往往把题款写在画面之内。这应该是中西画构图中最为明显的特点。
中西方风景画的构图思想大相径庭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中西绘画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民族土壤和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讲,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山水画总体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的多么逼真、相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寄托情思。中国画家作画过程中往往留有大量的空白,留给观众用想象来补充,为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中国画非常强调“立意”和“传神”,就是面对无生命的山水和树木时,画家也可以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赋予他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和灵气。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西方绘画渊源于希腊,希腊人发明几何与科学,他们的宇宙观是一方面把握自然的现实,一方面重视宇宙形象里的数理和谐性,于是创造整齐匀称、静穆庄严的建筑,生动写实而高贵雅丽的雕像,以奉祀神明,象征神性。西方人的的审美里面有着很大的宗教信仰、逻辑理性、实用扩张的内涵,对自然更多的是一种积极进取、控制征服的态度。黑格尔说:真正的美是艺术美。这与中国画所提倡的理念刚好相反,中国人的审美取向更多的是伦理秩序、情感诉求、自然协调,认为“自然就是美”,强调天人合一。
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而形成的艺术形态,他们和各自的民族审美意识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它们的特点也正是它们的差异,构图差异只是其中之一。这并不是分出它们的优劣,这只是一种对话、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过程会促进两种艺术之间的相互了解、融合,也会让我们从新的视角认识自己民族的传统艺术。宗白华说,在中西艺术中应该平等对话,而不循某些成见,分什么中心和边缘,这也是我们应取的态度。中国画和西画在发展中相互不断地影响着,国画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吸取西画的一些长处,比如透视、解剖、写生以及光色的研究。不论中国画也好,西方画也好,无论如何发展和融合,只有植根于各自的民族土壤才会保持自己独特的发展和个性。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
[3]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会娟(1986.06-),女,临沂兰山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