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饮食名称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研究

2013-04-29 19:57:19高朝阳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英译红楼梦

摘 要:本文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中的饮食文化词汇翻译进行研究,对两个译本中饮食文化词汇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表明两个译本均采用了这两种翻译策略,且没有显著的差异存在。

关键词:《红楼梦》 饮食词汇 英译 归化与异化

一.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奇葩,小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文化积淀深厚。小说的英译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集中传播,从1830年开始就不断有人尝试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赵长江,2009),分别为:第一阶段是对个别回目或个别内容进行的片断式翻译(1830-1846),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彼士对《红楼梦》第三回评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进行了翻译,发表在皇家亚细亚学会的会刊上,1846年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特·汤姆翻译了小说第六回的某些片段,由长老会教会出版社出版,标题为Dream of Red Chamber,这也是其第一个英文译名;第二阶段是对某些回目进行的断残式翻译(1868-1893),有两个残译本。1869年在清朝海关税务司任职的英国人波拉翻译了小说的前八回,连载于《中国杂志》。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里在1892至1893年间翻译出了小说的前五十六回,共两卷;第三阶段为编译期(1927-1958),共有三个编译本,第一个是纽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教师王良志于1927年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为主线的编译本,全书共九十五章,六十万字。第二个是哥伦比亚大学汉文教员王际真的编译本,此书由汉学家亚瑟·韦利作序。第三个译本是英国翻译家麦克休姐妹于1958年转译自德国汉学家库恩翻译的德文译本。第四阶段为一百二十回全译期(1973-1986),共有两三个全文译本,已经出版的有两个译本,一个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的全译本,共三卷,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简称杨译本)。另一个是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与约翰·闵福德翁婿的全译本,共五卷,书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英国Penguin Group公司出版。还有一个由班索尔神父翻译,此本尚未出版,在网上可以找到。学界一般认为杨译本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导向,在翻译策略上多采取异化的手法,霍译本以译文目的语读者为导向,翻译中处处为读者设想,在策略上较多采取归化的处理方式。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国文化宝库的主要元素,同时又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支配。《红楼梦》小说中无数次的描写了贾府的宴饮,小说中的饮食名称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是摆在翻译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将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饮食词汇为例,探讨两个译本在处理饮食名称时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

二. 归化与异化

关于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手段,施莱尔马赫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译者或是不打扰作者,把读者引向作者。或是不打扰读者,使作者适应读者。这两种方法迥然不同。”在这段文章中施莱尔马赫提到了foreign一词。Schleiermacher根据以上两种情况提出了两个翻译方法,分别是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1995年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根据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指出所谓归化手法就是指在翻译中,翻译者尽量使得译文明白流畅符合目标语习惯,使目标语读者对外来文化的陌生感降到最低程度。所谓异化就是指在生成目标语文本时为了源语文化的传播会通过保留文中某些异国情调的东西来故意打破目标语惯例的翻译方法。简而言之,归化就是让异域文化接近于目的语读者,使目的语文本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异化指的是把目的语读者带进源语文本,进而带进异域文化,使目的语读者更清楚的了解源于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关于归化与异化的讨论在我国翻译界也是比较激烈的,有人主张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有人则认为归化是翻译的歧路,更有人认为归化与异化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角斗。

《红楼梦》中的饮食名称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在英译中如何处理这些词汇?杨译本和霍译本在处理饮食名称时有何差异?这些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三. 两个全译本中饮食名称翻译的比较

笔者以《红楼梦》中文本中的饮食名称为依据,分别对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饮食名称英文译名进行查询和收集,共收集英译饮食名称39条(需要说明的是这39条并不是所有的饮食名称,有人曾对霍译本中的饮食词汇进行过完整的搜集共找出91条)。将收集到的饮食名称分为三类,分别为:茶饮类、糕点类、菜肴类。以下是对两个译本中的饮食名称翻译的具体比较。

(一)茶饮类

从以上列举的茶和酒水的翻译可以看出,杨译本倾向于异化翻译法,而霍译本较多采用归化翻译法。比如在翻译酒水的时候杨译本对前面的地名采取音译法,而霍译本则将地名省略却将制造原料翻译出来。其实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杨宪益是中国人,他对中国的地名非常熟悉且带有一定的感情,而霍克斯是英国人,他对中国的地名就不那么熟悉了。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来看,霍译本视乎容易理解一些。以老君眉的翻译为例,从文话的视角来看杨宪益夫妇的译法就比霍克斯翁婿的好一些。“老君”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慈眉善目的老寿星,敬老、爱老是中国的传统,老人在中国文化中是一定威望的象征。Patriarch在英文中也具有“家长,族长和年长者、德高望重的意思”,但是old man则完全没有这样的文化涵义。

(二)糕点类

从以上列举的糕点翻译来看,两个译本采取的方法差不多,其中有很多都是采取相同的手法来处理。王前进(2006)曾对两个译本的饮食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做过统计研究,卡方结果显示说明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两译者都较多的采用了国际化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都在尽量重视原语的基础上采用国际化翻译策略来减轻读者的负担,王的这一结论在上面的译文中得到了验证。仔细研究以上糕点的两个译名会发现,杨译和霍译还是会有些许不同,比如粽子的翻译,杨宪益夫妇将其翻译成sticky rice dumplings霍克斯翁婿则翻译成 rice-cakes,两个原料都翻译除了主要成分rice,但杨译本进一步译出了做法,即像包饺子一样包起来、打开之后有点粘手。而霍译本则稍显简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杨译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则比较到位。再比如,奶油炸的小面果、如意糕的翻译中霍克斯用了英国人较熟悉的词汇butter和pudding,很显然这是有意的归化,这种归化让英语读者有亲切之感。有人做过调查(转引自胡安江,2010)发现霍译本在英文世界的受欢迎程度要远远高于杨译本,这或许就是由于霍克斯在翻译时较多站在英语读者的角度考虑的原因。

(三)菜肴类

=

中式菜肴和西式材料在用料、做法上面差别很大,故菜肴的翻译也是《红楼梦》饮食词汇中的翻译难点。从以上列举译文来看,两个译本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没有太大的差别。总体来看杨译本的译法要比霍译本深入一些,在传递中国饮食文化方面要好一些。

四.结束语

本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饮食文化词汇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个译本中归化、异化策略的使用并不是像前人所说的杨译本主要以异化为主,霍译本主要以归化为主。研究显示策略的使用主要是与具体的饮食词汇本身有关。杨译本由于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原因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把握比较到位,霍译本则在英文读者易读性方面优于前者。

参考文献:

[1]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播[J]. 河北学刊, 2009,(2).

[2]戴清娥,杨成虎.从文化角度比较《红楼梦》饮食名称的翻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3).

[3]王前进.《红楼梦》中饮食文化内容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4).

[4]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 [J].中国翻译, 2010,(6).

作者简介:高朝阳(1980-),男,陕西咸阳人,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化翻译。

猜你喜欢
英译红楼梦
摘要英译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18
摘要英译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摘要英译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